評論兩極化,《雲邊有個小賣部》治癒觀眾了嗎? 加载评论...
資訊  2024-06-25

 改編自張嘉佳同名小說,並由作者本人編劇執導的電影《雲邊有個小賣部》於6月22日全國上映,該片講述了普通青年劉十三在城市中迷失自我,被外婆帶回了故鄉,在童年好友程霜和外婆的陪伴下逐漸走出往日迷茫的故事。

影片上映首日以超7000萬的成績登頂票房日冠,但影片口碑卻出現兩極化,部分觀眾認為劇情節奏拖沓、情節冗長,但也有觀眾認為影片風景和親情戲份充滿了治癒能量。

一部主打「溫情治癒」系的返鄉題材故事為何呈現「冰火兩重天」的評價狀況,《今日影評》特邀北京電影學院教師馮夢瑤前來評析這兩極分化的影評情況。


從文字到影像的治癒力

毫無疑問,《雲邊有個小賣部》是一部成功的商業電影,它集結了彭昱暢、周也、張藝凡、陳妍希、王大陸等一眾明星陣容,在票房上的確很有號召力;其次影片在中的山水風光,為電影增添了不少美感,音樂與劇情相得益彰,讓人在觀看的過程中,彷彿置身於電影的美好世界中。

但馮夢瑤表示「看完影片之後,我覺得沒有真正的得到治癒的感受」,影片選擇了一個風景優美的,富有特色的一個小鎮去講述這個故事,但視聽層面的治癒力相對淺層,缺乏更加深刻的治癒力。


另外,影片的題材定位不清晰,放在任何一種題材類型下去理解電影主人公的行為和導演的表現手法都有一點問題。

如果作為一個現實題材,觀眾可能會想看到影片主人公在大城市被擠壓異化后,回到家鄉之後如何在家鄉的土地上重新找到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但是片中的劉十三像一個觀察者回到小鎮,雖然遇上了他的老同學、童年好友等等一些人, 這些人物看似跟劉十三有特別深刻的交集,但是實際上在劇情上面並沒有真正讓劉十三介入到他們的生活當中,因此觀眾也沒有辦法通過劉十三的視角上去產生情感的共鳴,跟他一起去完成一段心路歷程的成長。

如果作為一個愛情題材,彭昱暢和周也感情戲不夠紮實,影片沒有過多講述這對年輕人的感情以及他們面對的現實困境,鋪墊不足,讓他們的情感也顯得有些模糊。

可以說張嘉佳在劇作創作的技術技巧上出現了一個問題——沒有堅定自己的核心表達。原作小說中每個章節都會有一句「心靈雞湯式」的標語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去獲得治癒,而電影中就缺少了獲得治癒的抓手。

去電影院看電影的受眾不僅僅是張嘉佳小說的書迷們,也會有喜歡彭昱暢、周也的粉絲們,也有對這個題材和故事感興趣的觀眾們,所以既然要從小說改編成電影,那就要用電影的方式來重新講述這個故事,這樣讓更多的觀眾接受和得到治癒。


返鄉的風吹到了雲邊鎮

前段時間《我的阿勒泰》《走走停停》等影視作品中都是講述家鄉的故事,一時間「返鄉風」也引起了很多都市人的共鳴。《雲邊有個小賣部》講述的也是一個返鄉青年的故事, 這股「返鄉風」還是吹到了雲邊鎮。

但《雲邊有個小賣部》和《我的阿勒泰》《走走停停》相比,去掉了特別多的小資跟文藝的氣質,更容易引起都市觀眾的共鳴。主人公劉十三的身份設定是在大城市裡賣保險的小職員,在城市中迷失自我的狀態跟很多現實中的職場打工人很相似,但是可惜的是《雲邊有個小賣部》裡面的諸多情節會有一點懸浮,沒有真正地表達出現代都市人生活的痛點。

同樣作為返鄉青年,《我的阿勒泰》中李文秀的人物成長線就更加清晰,有一個場景是她說沒有紙了,巴太就給她割了樺樹皮說「如果你真的有情感要表達的話,你不一定非要寫在紙上,你也可以寫在樹皮上」,從這裡我們不僅能夠看到李文秀逐漸地變得接地氣了,也看到了她的成熟和成長。

所以要講好一個返鄉題材的故事,就要找到返鄉的價值所在,通過探討主人公的人生困境,再從他的選擇上讓觀眾看到「生而為人」的核心意義。

在《我的阿勒泰》中馬伊俐飾演的母親就給女兒說「我生你下來不是為了讓你服務別人的」,一句話先鋒、前衛、洒脫、自由並且充滿哲理;同樣在《雲邊有個小賣部》中的外婆也說了相似的話「你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其實就是我們最大的希望」,所以返鄉后我們去尋找的是什麼,這兩個生活不同的方式到底對的生活意味著什麼,這才是返鄉的價值。

故鄉情懷是每個人心中最柔軟的情感,發掘它的價值所在,才能真正地讓故事充滿治癒力,讓觀眾在影片中找到重新出發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