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回顧行業拐點的上海電視節:長視頻變革、微短劇扶持、AIGC發力…… 加载评论...
資訊  2024-06-29

6月28日,第29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頒獎典禮,《繁花》拿下包括最佳中國電視劇、最佳男主角在內的五項大獎;胡歌與周迅則分別憑藉《繁花》《不完美受害人》各自收穫第二座白玉蘭視帝、視后。當晚的熱搜榜上,白玉蘭以「屠榜」之勢來襲。

《繁花》劇組合照

在這背後,是一個愈發欣欣向榮的電視劇市場。

今年的上海電視節期間,能夠明顯感覺到的是,行業正處於一個拐點時刻。

傳統影視行業正在闖過曾經的虧損焦慮與市場低溫,在技術迭代期與降本增效收穫期的疊加影響下,各個平台與製作公司都看到了新的機遇,並野心勃勃地期待下一個可能的增長期。

更多從業者正洶湧地沖向新的行業門類。人頭攢動的微短劇大會,每次論壇幾乎都會提到的AIGC與虛擬製作,行業積極迎接可能推動下一個時代到來的「新質生產力」。

行業被鼓舞,也在躁動。誰能搭上最新的快車,如何在下一輪行業洗牌中佔據主動?

拐點時刻

上海電視節期間發布的《中國視聽新媒體發展報告》,提到了這樣一組數據:

去年網路視聽市場首次突破了1.1萬億這樣一個比較大的規模,總局的數據統計,視聽服務機構的總收入就達到了7795億,同比增長16%。從市場上看,網路視聽業務為主營業務的存續的企業達到了66.08萬家。

不僅如此,2023年開始,各家主要的長視頻平台都開啟了扭虧為盈,即使還沒有實現盈利,也都披露內容運營成本大幅縮減。同時,各家也在通過收入結構的多元化,實現了更健康的發展模型。

行業在思考,新的增長點在哪,億級會員時代后的下一個高速增長期還有多久會來?

在這種驅力下,行業近年來一直在推動「內容為王」的探索而對於觀眾來說,也確實能直觀感受到劇集口碑與製作品質的提升,爆款數據在過去三年來都在不斷更新,並出現了《狂飆》《繁花》等全民爆款。

市場正在不斷形成長視頻消費的習慣,這種積累或許會在未來某個時刻,質變為用戶再度高速增長的新周期。

變化何時降臨或不可知,但可以確定,前序已經開始。

從2020年以來,整個觀劇市場的受眾其實是越來越成熟的,對優質劇他們有互動和推薦熱情,但是每次入坑新劇也表現出更謹慎的態度。這讓近年來新劇出圈難度更大,但口碑轉化的效率也越來越高。

在這方面,各家紛紛嘗試著,在內容上尋找某種確定性。

比如今年的白玉蘭獎電視劇單元評委會主席閻建鋼就認為,如今各大平台、電視台都在強調「精品劇」,「精」必然短,短劇、中短劇必將在市場上佔據一定份額。去年以來《漫長的季節》《我的阿勒泰》《新生》等劇,確實讓行業看到了短劇的大能量與長線生命力。

電視節大師班-閻建鋼

此外,行業技術在過去兩年來正在迎來全新的玩法邏輯,影視玩家們也視此為一種彎道超車的新機遇。

技術周期疊加行業周期,似乎已經給行業了一個明確的信號:變革期已至。

變革

今年白玉蘭獎的評委見面會上,很多問題都聚焦在:如何看待今年白玉蘭獎提名的多樣化趨勢?

今年被提名的劇集,既有傳統題材如年代劇《繁花》《父輩的榮耀》《南來北往》、革命題材的《問蒼茫》等,也有懸疑短劇《漫長的季節》、諜戰劇《追風者》等創新內容,更有年輕化表達的古裝劇《蓮花樓》《長相思第一季》、都市情感劇《裝腔啟示錄》等。

許多評委會指出,這種多樣化讓人看到了行業的創新和生命力。反過來說,這種獎項提名的認可,也是對行業內容升級的一種肯定。

如果放在五年前,《長相思第一季》這樣的作品或許是很難被抬上評獎台的,古裝劇尤其是偶像劇與參與評獎的劇集可謂南轅北轍。但如今,古裝劇能夠躋身白玉蘭評獎,證明了相關作品在傳播度、影響力與藝術水平等方面的進步。

要取得內容價值與商業價值的雙贏,要叫座更要叫好,是如今行業的共同追求。這股風向在今年幾家平台和行業公司的動態中,顯得越發明顯。

近兩年,倡導製作公司調整思維、從To B轉向To C是平台側一直倡導的。今年電視節期間,平台側更是直接對外披露了相關措施,比如「后驗激勵模式」就是將一定比例的合作金額與項目的播放結果掛鉤,以建立「風險共擔、共同面對觀眾、收益共享」的合作機制。

不做「酒肉朋友」,要做「共創夥伴」,打破觀眾對國產劇的固有印象,建立口碑效應和品牌效應,逐漸成為行業頭部玩家的共識。

電視節前後各平台也公布了一批新項目,在這些作品中,不難看到在製作思維上的變化。

一種是類型上的迭代,過去幾年裡,一批曾經被認為「小眾」的類型正在快速湧現,比如懸疑劇,這兩年有《漫長的季節》《新生》等代表作;武俠劇重新回到古裝劇主流,《雲襄傳》《蓮花樓》連爆;科幻劇、現實題材劇、喜劇、鄉村劇等,也紛紛表現出生命力。

近期發布的劇集,就包括古裝懸疑劇《藏海傳》、武俠劇《異人之下之決戰碧游村》《赴山海》、科幻劇《夢之海》《靈籠》《三體:大史》、喜劇《鵲刀門傳奇2》等項目;情感劇等傳統類型也在通過雜糅突圍,比如情感+輕科幻的《濾鏡》、情感+犯罪的《待我醒來時》等。

另一種是敘事選題和手法上的迭代。在探討「古裝劇突圍」的新浪潮論壇上,《墨雨雲間》導演馬詩歌透露,於正在三年前開始了「長劇短劇化」的布局,「爽」成為新一代觀眾的偏好關鍵詞。官宣新劇中的《貴女》等劇還將延續復仇爽劇質感。

一場變革正在發生。退潮的市場環境,早已容不下裸泳者藏身。

「新質生產力」

更多新業態也成為今年上海電視節的關鍵詞。

比如從去年9月以來火箭式發展的微短劇產業。6月25日的微短劇大會,進一步對微短劇產業的從業者釋放了更多利好。

其中,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上海市廣播電視局)重點發布《關於上海促進微短劇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試行)》,宣布將統籌設立5000萬元的上海網路微短劇產業引導經費,單個微短劇項目最高扶持資金可達300萬元。此外多個區還宣布提供租房補貼、上市補貼、融資服務等。

此外,小紅書、嗶哩嗶哩、七貓等多個平台也官宣了扶持政策。這些利好政策背後,是微短劇生意進一步擴大化、產業化和正規化的風向。

此次上海微短劇大會全場座無虛席,搜狐娛樂注意到,當小紅書互聯網和文娛行業群總經理趙維晨發布「紅短劇」計劃回座后,現場有不少觀眾立刻上前添加聯繫方式。

雖然微短劇行業仍處於一個相對初級的階段,但無論是來自政策、行業的扶持,還是中小從業者們的熱情,都在推動這些內容不斷進入主流視野,並在影視行業的未來版圖裡牢牢佔據著一席之地。

對於影視行業,這些力量是具有開源價值的「新質生產力」。

而在這方面,技術突破也是不得不談的。比如虛擬拍攝,已經成為各平台著力發展的技術要點,在降本增效的當下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青睞,如《清明上河圖密碼》等劇集已經大規模使用這項技術。

此外,行業新人的培養也是重頭戲,電視節期間就有「2024網路電影創投青創計劃」全新出爐,還有各平台提到的「海納導演計劃」「新號角青年導演計劃」「拔萃·編劇計劃」……包括微短劇領域的扶持政策,都在給年輕一代創作者和行業打開未來之門。

行業的前進方向,在本屆上海電視節能看到許多可能。

而整個影視行業也正在這種向上勢頭下,不斷兌現更多元的價值。比如今年的另一個關鍵詞「影視+」,在被《繁花》打造了一系列熱門景點和網紅打卡地的上海,讓人有了更深的體會。這種價值與影響力的拓維,也將成為下一階段的重要主旋律。

在這屆上海電視節的一張張面孔上,看得到激越、躁動與期待。

而從此出發,不妨期待屬於行業的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