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是外星人》:賈冰演的好父親是什麼檔次? 加载评论...
資訊  2024-06-24

6月15日,暑期檔「前哨」親子電影《爸爸是外星人》正式上映,該片圍繞一場「愛的謊言」展開,講述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親情故事。

影評人麻寧帶著3歲的女兒一同去觀影,她認為電影《爸爸是外星人》老少咸宜,孩子、父母,爺爺奶奶三代人都可以從中看見自己,反觀生活。

這部影片圍繞著父親的一場「愛的謊言」展開,因為賈冰飾演的父親身患絕症,在離開之前,他精心為女兒構建出一個外星世界,聲稱自己是外星人,並且即將去執行一場曠日持久的外星任務,讓女兒能夠坦然接受自己的「暫時消失」。

其實這體現了一個著名的傳播學理論——框架理論,父親老金設定了一個外星框架向孩子解釋這個世界,他將身患癌症並不久於人世解釋成爸爸要去執行任務,拯救地球,他的離去甚至變成了一件讓女兒擁有自豪感的事情。

在影史中,「愛的謊言」並不是一個少見的要素,最經典的電影作品之一《美麗人生》同樣講述了一段「愛的謊言」。《美麗人生》中的父親圭多在全家被抓進納粹集中營,面臨滅頂之災時,將眼前這個慘淡恐怖的生活,向孩子描述成一場有趣的遊戲,並且告訴孩子,如果堅持到最後,會獲得一輛真正的坦克。

當黎明前的黑暗終於過去,盟軍的坦克緩緩駛來之際,孩子沒有沉溺在爸爸離開所帶來的痛苦之中,反而是驚喜地望著坦克,仍葆有對美麗人生的期待。

但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愛的謊言」總在某些場合被濫用,例如每年高考過後,總會刷屏的社會新聞——「高考之後,我才知道親人離開了」,也在不斷刷新社會大眾的認知,引發一潮接一潮的討論。

面對這些問題,首先要區分清楚「愛的謊言」和「愛的綁架」,「愛的綁架」往往是家長在沒考慮清楚孩子的感受時,用自己的標準和經驗為其做下的決定。

但其實,最容易被家長忽略的感受、情緒等這些最感性的反應,對於正處在成長階段的孩子而言,才是他們未來面對社會和人生時最堅定的底線。

愛是如其所是,不是如己所願。

此外,在現實生活中,愛的謊言也要分年齡和階段,根據人一生的八個發展階段理論,0到3歲是構建孩子安全感的主要時間段,在這個階段,家長最重要的目標就是構建孩子的安全感,所以「愛的謊言」偶爾會充當一個重要抓手。

但當孩子即將踏入成年,人生髮展目標和認知目標都會隨之改變,這個時候的「愛的謊言」不見得會奏效,還可能會讓孩子覺得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認可,反而會適得其反。

順著這個話題談下去,自然而然會談到怎麼樣做一個好父親?

有句俗話叫「一流父母做榜樣,二流父母做教練,三流父母做保姆」。透過《爸爸是外星人》這部片子來看——

爺爺「老老金」是一個典型的放養型父母,主打一個「不聞不問不管」,由於表達方式的內斂,爺爺疏於和孩子的交流溝通,父子之間就一直打著一個心結。

志偉爸爸則是一個典型的操控型父母,在事業上他飛黃騰達,他就方方面面「好為人師」,一些「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都多」等諸如此類的金句更是常掛嘴邊,替孩子包辦似乎成了他和孩子溝通的唯一橋樑。

以上這兩種都是在孩子成長中略顯糟糕的父親,但賈冰飾演的老金,是最好的那種榜樣型父母,他沒有特別高的學歷,也沒有很高的收入,但是他對孩子的愛與陪伴,以及對周遭人的善意,在言傳身教中給孩子做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影片中有個非常打動人的細節,老金女兒參加入學面試時,老師問她,你給你爸爸打多少分呀,她毫不猶豫就給爸爸打了一百分,這就是老金帶給孩子正向影響的最佳佐證。

從電影回到生活,在有越來越多人喊著「我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治癒」的當下,無論是初為人父母還是即將為人父母,這些「准爸媽」都要更加意識到「愛的力量無窮大」。

2017年河北滄州以744分考進清華大學的龐眾望近期再回大眾視野,他拿著一個天坑開局的劇本——母親下肢癱瘓、父親患精神疾病、自己也有先天性心臟病,但是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中,他手撕劇本,走出貧寒,擁抱了一個不止優秀,而且快樂的人生。

人與人的鴻溝有些時候的確從出生就註定存在了,但是愛能讓孩子長出翅膀,從鴻溝中飛起來,浮在更高的天空中向下望。它教會孩子的除了如何去愛他人,更有如何愛自己,與他人相比是痛苦的,讓自己的軟肋成為保護自己的鎧甲才是愛自己的最好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