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翻車了,55歲的馬東遭到「網暴」。
被評辦節目騷操作太多,吃相越來越難看。
不僅如此,他在節目中玩弄沈騰黃渤。
還「硬剛」中國喜劇大師周星馳。
此情此景,看得人不禁要問。
難道人飛黃騰達以後真的會「飄」嗎?
就連一向自詡智慧的馬東都不能免俗?
事實證明,郭德綱當初說得沒錯。
01職場現形記
常言說娛樂圈競爭很殘酷。
這點在馬東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明明是從愛奇藝發家。
卻在本家困難的時候轉身投入騰訊懷抱。
要是放在男女關係中,這叫「始亂終棄」。
而新節目一開場,黃渤沒有放過馬東。
直言為什麼突然換平台。
高情商馬東罕見「卡殼」。
隨便說了兩句場面話糊弄過去。
不過通過愛奇藝現狀就可以知曉一二。
比如前段時間的男足比賽。
愛奇藝「碾壓」央視,拿下球賽版權。
貌似看起來挺有錢的。
都可以和央視「競爭」了!
實則不然,球賽一開始。
它大搞「收費制」,把想要錢寫在臉上。
這樣也就算了,偏偏平台伺服器崩了。
那些已經付費的觀眾根本看不了球賽。
不得已之下,愛奇藝計劃全部泡湯。
挨個給付費用戶退款到賬。
由此可見,老東家是真的有點捉襟見肘。
難怪馬東選擇跑路,另起灶爐。
而面對昔日合作夥伴「背刺」。
愛奇藝這麼大的平台也不是吃乾飯的。
他轉頭向周星馳拋出「橄欖枝」。
推出全新綜藝《喜劇之王單口季》。
就連節目檔期都精挑細選和馬東「相撞」。
「對打」之意已經溢於言表。
儘管馬東這邊辦得早、觀眾黏性高。
然而在《單口季》開播后。
還是有好幾個嘉賓偷偷跑去報名。
為此,馬東特意在《喜人》中貼臉開大。
「你不是已經在隔壁演砸了嗎?」
半開玩笑的態度下似乎暗藏「危機」。
嚇得嘉賓劉暘連連表忠心。
他表示這裡才是他永遠的家。
能給員工逼出一連串溜須拍馬。
馬東這個老闆當的。
多少是有幾分威嚴在身上的。
那麼,從種種跡象看下來。
這場「職場大戲」。
向我們揭露了馬東「商人性質」的一面。
難怪他會讓節目組剪掉學員們的作品。
這才是他挨罵的真正原因。
要知道,被剪掉的作品是決賽「畢業表演」。
於情於理,都應該讓演員們演完最後一場。
並且,從第一季追到現在的忠實觀眾。
也都對畢業小品抱有巨大期待。
就算演出真的奇爛無比。
至少讓大家看看完整版自己評判。
可馬東方給出的理由是。
小品涉嫌「版權問題」。
言外之意就是節目組沒錢。
不會專門為了一個作品購買版權。
眼看演員們沒日沒夜排練。
心血卻全部都付諸東流。
觀眾可不就會「打抱不平」嗎?
況且,有人指出,沒版權就說沒版權。
節目組卻故意用「作品太差」去引導。
這種行為既不尊重事實。
還有故意「引戰」嫌疑。
再者說,節目收官之戰中。
請來了沈騰、黃渤、徐崢等人助陣。
原本,全國最著名的喜劇演員齊聚一堂。
場面應該會很熱鬧才對。
馬東作為主持人。
卻硬是安排了40分鐘「尬吹」環節。
讓看節目的觀眾無不表示「無聊」。
「像中年男酒桌敬酒。」
而掀起無數輿論的馬東本人。
竟從頭到尾都樂在其中。
有一種花了錢不折騰大牌說不過去的既視感。
這樣前前後後看下來。
老職場人馬東確實給我們好好「上了一課」!
02我爸是馬季
在沒「飄」之前。
馬東還是吃過幾年苦的。
別看他爸爸是相聲大師馬季。
手底下出過馮鞏、姜昆等曲藝大家。
但馬東卻無心繼承父親的職業。
他初中就出國讀書。
畢業后在澳大利亞從事IT工作。
幾乎可以說是和文學藝術絲毫不沾邊。
而他之所以走了和父親截然相反的路。
我估計和他的家庭經歷有著分不開的聯繫。
因為年代關係,馬東三歲之前從未見過馬季。
當他後來會說話會走路的時候再見到爸爸。
張口第一句話竟是「叔叔好」。
據馬東回憶,父親馬季很少落淚。
而父子相見的那天。
是他第一次在兒子面前哭。
如此一來,一家三口幾經波折終於團圓。
可當日子穩定下來以後。
馬季相聲名氣在外。
拜師求藝者絡繹不絕。
眾所周知,傳統相聲最重視師徒情。
漸漸地,家裡常常有徒弟上門。
而馬季對徒弟們熱情招待,傾囊相授。
說是把徒弟當成第二個兒子都不為過。
少年馬東偶爾會感到幾分落寞。
內心深處不由得排斥相聲。
以至於選了一個南轅北轍的專業。
而儘管馬季是相聲老前輩。
那個時候藝人們工資並不像現在一樣「膨脹」。
因此,馬東看似是光鮮出國留學。
實則在外勤學儉工。
最難的時候,他在小作坊洗袋鼠皮。
每天工作的地方都散發著一股騷臭味。
好在守得雲開見月明。
馬東成為IT工作者后不僅拿高薪。
還通過了澳大利亞的永居申請。
就在家裡人都以為他要在國外定居。
沒想到馬東卻辭去工作,毅然返回北京。
當時,所有人都質問他,腦子裡裝的什麼。
馬東不以為然,只說想「從頭開始」。
原來,基因的遺傳很強大。
在外工作越久。
他骨子裡對藝術的渴望就越強烈。
馬東頭一次相信命運。
他不得不承認。
有些事他生來就要去完成。
如同美術家陳丹青所說:
「喜歡畫畫?這個攔不住的。」
不過要說三十多了學相聲。
也有點不太現實。
馬東把目光放在了播音主持方面。
回國后,他先是去北電進修電視專業。
后又在機緣巧合下成為《有話好說》欄目主持。
初來乍到的馬東不懂什麼叫幽默和效果。
他只知道,節目要想做好,就應該表裡如一。
於是,隨著馬東的到來。
節目的社會選題越來越廣泛。
可也因為過度地「敢說真話」。
而被台里多次給予警告。
僅播出兩年,就走到了停播的結局。
這次寶貴的工作經驗讓馬東茅塞頓開。
他吸取教訓,再接再厲。
不再只滿足於「主持人」的身份。
而是將目光瞄準了「節目製作人」。
事實證明,他獨到的眼光和與生俱來的藝術嗅覺。
讓事業彷彿「開了掛」。
那個時候網播形式剛剛興起。
馬東就趁機推出網綜《奇葩說》。
「既然當代人一點事都能吵上半天,那為什麼不幹脆出一個吵架綜藝呢?」
這是他發起《奇葩說》的初衷。
果然,新穎的節目性質和高知嘉賓。
讓《奇葩說》徹底和外面的作秀綜藝區分開來。
節目里的議題觀眾看完不過癮。
還專門發帖吵到節目外。
播放量和討論度都居高不下。
其中,有一個議題至今仍是網路熱點。
「著火的時候救蒙娜麗莎畫像還是救貓?」
李誕作為反方,他的辯論直接讓他一戰封神。
「我選擇救貓,因為比蒙娜麗莎更美的是,燃燒中的蒙娜麗莎。」
網路吵吵鬧鬧的同時。
主辦方馬東進賬無數,笑得合不攏嘴。
而彼時的他已經是四十歲高齡。
果然如他所言:不怕從頭再來。
03觀眾需要馬東
有了《奇葩說》大獲全勝的經歷。
所有人都以為。
馬東會朝著語言類節目一去不復返。
沒想到,他又一次推翻前面的經驗。
把手伸向了毫不熟悉的「搖滾領域」。
就這樣,《樂隊的夏天》橫空出世。
捧紅了無數小眾樂隊。
那些曾因為「玩搖滾」入不敷出的年輕人。
無不對這個節目充滿感激。
直到今天,仍有許多觀眾留言催促。
「馬老師,《樂隊》快出新的吧!」
到這裡,音樂領域就是他的極限了嗎?
不,馬東推掉音綜策劃。
把目光投向沉寂已久的「喜劇市場」。
「國人對快樂的渴求無窮無盡,任何喜劇表演都是精衛填海。」
如此精準地評價,活該馬東又賺大錢。
根據數據可知,《喜劇大賽》播出那年。
愛奇藝年度報表收益翻了兩倍。
可見馬東的實力強悍到了什麼地步。
然而,任何作品都逃不過越做越差的定律。
馬東也不例外。
更多的明星,更多的植入廣告。
商業化味道越重,越讓觀眾感覺不真誠。
正如郭德綱所說:馬東已經早早地活明白了。
這句話看似是誇讚。
實際上更像是一個人精對另一個人精的真實點評。
「活明白」的馬東,難逃「忘記初心」的指控。
不過,對於這次挨罵事件。
也有知情人士中肯發言。
他們表示,節目錄製時看完了所有小品。
被剪掉的那個確實很難看。
演完以後都冷場了。
並且,上場前節目組多次溝通。
直言因版權問題需要更換劇本。
而演員絲毫不服從、不配合。
這才不得以「一剪沒」處理。
老闆馬東就更倒霉了。
試問,他花那麼多錢請了一圈明星。
目的是為了什麼?
第一就是最常見的,收視率問題。
第二也是想通過這個機會。
將不知名的喜劇演員們舉薦給業內大佬。
誰知一部分人完全不珍惜這個機會。
用質量很差的作品去「遊戲」和「應付」。
連一向不說重話的沈騰都看不下去。
還害得馬東被人罵「不近人情」。
要我說,無論是「跳槽」還是「過度商業化」。
馬東身上的爭議都可以用一句話辯解。
那就是,他自始至終討好的「甲方」都是觀眾。
雖然有些誇張,但目前看來。
觀眾不能沒有馬東這樣的製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