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自滿清四大奇案,滿屏荷爾蒙,吳宇森看哭了 加载评论...
資訊  2024-04-18

《刺馬》改編自滿清四大奇案之首「刺馬案」(其餘三案分別為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名伶楊月樓案、太原奇案),1973年上映,張徹導演作品,狄龍、姜大衛主演。

同時期,邵氏武俠片大多以「復仇」為主要元素,頗顯單調,而這部《刺馬》,在劇作結構上元素豐富,故事性頗強,可謂是「獨樹一幟」,很大原因在於,「刺馬案」這一故事文本就非常經典,可供發揮的空間巨大,更何況編劇是奇才倪匡。

圖片

關於「刺馬案」,有眾多版本,有人說,背後涉及「慈禧與曾國藩的權斗」,有人說,這是一樁「桃色事件」:大哥勾引二嫂,誘殺二哥,三弟怒刺大哥。

張徹版《刺馬》便是以「桃色事件」為藍本改編。2007年,陳可辛拍攝《投名狀》,原著故事也來自於「刺馬案」,主體故事也以「桃色事件」為主,只是摻雜了更多權斗戲份,劇作更為複雜。

圖片

張徹版《刺馬》,畢竟是51年前的作品,論製作之精良,自然不及《投名狀》,但勝在,簡單、直接、純粹,故事起承轉合直接,沒有旁支纏繞,人物行動簡單直接,愛憎分明。

《刺馬》故事情節雖然簡單,但故事文學性極強,每個人物,背後可挖掘的東西甚多。

故事背景設置於清末亂世,狄龍飾演馬新貽,中舉之後,遊歷江湖,結識了兩位剪徑小賊,陳觀泰飾演的黃縱與姜大衛飾演的張汶祥。

圖片

馬新貽武功高強,志向高遠,以「封侯拜相」為理想。其男子漢氣概不僅折服了黃縱與張汶祥,還引得黃縱妻子米蘭愛慕。為鍛煉武藝,馬新貽與張汶祥等人佔山為王,操練了一支山賊部隊。不久后,馬新貽上京趕考,順利做官,因深得曾國藩賞識,官運暢通。打太平天國,馬新貽召回黃縱、張汶祥等人的山賊部隊,為其衝鋒陷陣。

圖片

三人無往不勝,在黃縱、張汶祥幫助下,馬新貽升任兩廣總督。而此時,他再也無法抑制對二妹米蘭的愛,一為獨佔米蘭,二為官場地位(如果通姦之事暴露,對手可能以此為由,將其從權力神壇拉下來),馬新貽設計暗殺黃縱。張汶祥得知真相,埋伏於校場旗斗之中,暗殺馬新貽。

圖片

彼時,狄龍與姜大衛正值年輕,20多歲的年紀。狄龍劍眉星目,高大威猛,發量綿密。姜大衛身形纖瘦,渾身散發著邪魅與靈動。如果你喜歡俊男,致力於研究「性張力」的形成,悲劇的誕生,這部戲千萬別錯過,畢竟,張徹武俠有一寶,「俊男赤膊上身慘死」。

圖片

馬新貽這個角色的確適合狄龍,能令女人越過道德禁區,難以把持,又令男人敬服,肝腦塗地,70年代的香港,除了狄龍還有誰呢。

圖片

看過不少狄龍、姜大衛合作的電影,私以為,這是狄龍為數不多能夠壓制姜大衛光芒的電影,當然,主要原因還是在於馬新貽這個角色自身太有魅力,亦正亦邪,情感複雜,狄龍也很好地詮釋了這一形象:從少年時的意氣風發,到中年時的沉穩老辣;在道德與感情困境之中的壓抑、逃避,直至爆發。

圖片

圖片

圖片

《刺馬》,可謂是狄龍的獨角戲,但張徹對姜大衛還是偏愛,全篇以張汶祥的回憶為視角,姜大衛戲份頗多。

圖片

狄龍和姜大衛,有點兒像劉德華和梁朝偉。狄龍一板一眼,缺乏變通,而姜大衛總是能賦予角色不一樣的靈動氣質。關於狄龍的「死板」,王晶講過一件趣事,當年,狄龍與周潤發拍《英雄本色》,周潤發軋戲,狄龍勸誡周潤發拍電影要專心,周潤發打趣道,龍哥,沒辦法,我出來撈啊。後來,周潤發憑《英雄本色》獲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演戲,可能有時候真需要點兒鬆弛感。

圖片

《刺馬》還有一亮點,除了男人之間的義氣,張徹還難得給予了女性角色諸多鏡頭,不再是礙事的花瓶。

二嫂米蘭,出場時,是靈動少女,瀟洒恣意;偷偷仰慕馬新貽時,是滿眼桃花的含羞少女;與馬新貽偷情之後,她再也沒有笑過,壓在她身上的,是道德的枷鎖,情慾的牢籠。

圖片

明線上,她是「刺馬案」的直接導火索,暗線上,她也是「刺馬案」的受害者,自始至終,沒有人真正在意她的追求與感受。禍源不應簡單指向女人,原因是多元的。沒想到,熱衷於拍「俊男赤膊慘死」的張徹,對女性境遇的體察,也如此細微。

圖片

最後,說兩件《刺馬》戲外的事情。

當年,吳宇森是《刺馬》的副導演,在片場,他突然大哭,多年後,他拍了一部《喋血街頭》,故事原型也脫胎於《刺馬》。

圖片

1992年,張徹拍《刺馬》電視劇,馬新貽變成了姜大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