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震這部新劇,已走上了國產劇的另一條大路 加载评论...
資訊  肥羅大電影  2023-09-12

見過吃羊肉火鍋的,沒見過不結賬還這麼「囂張」的。

今晚,一部國劇就讓我開了眼界。

康乾年間,人流涌動的涮肉館里,倆兄弟正坐下吃飯。

其中一個正為羊肉買賣發愁,另一個坐下就說,有日子沒吃羊肉了,挺想的。

可羊肉端上來剛嘗一口,他就不樂意了,叫來夥計,讓他叫掌柜來:我不想結賬,跟你說行嗎?

掌柜來,他才說出緣由:我問你,這肉,當真是蘇尼特的羊肉?

掌柜如實相告:今個碰上會吃主了,今年入冬早,蒙古的羊,根本趕不過來,這好幾百家羊肉館,肉都不是蒙古的。

您別聲張。這頓飯,我請了。

話說到這,那位愁眉苦臉的主卻揣起生羊肉來若有所思,接著忽然來了勁頭,拉著兄弟就往回走。

一回商號,二話沒說先租下個客棧,然後吩咐手下打水,往炕上澆。

又讓人高薪聘來屠宰師傅,宰羊,往炕上放。

商號另一位掌柜急了,過來一看,好傢夥,已經宰了三千隻羊,這還沒完,他又訂了1萬隻羊,接著請屠宰師傅,宰羊。

另一位掌柜急眼了:老三,他瘋,你也跟著一塊兒瘋啊。

中間的那位卻絲毫不慌,樂呵呵跟二人解釋,一頓火鍋,怎麼吃出了一場羊肉卷的天大的生意。一回頭,把羊肉卷賣回了當初吃火鍋的店裡。

好傢夥,這一頓火鍋吃得,可以說是真夠囂張了。

而這三位,就是大盛魁的三位創始人,王相卿、史大學、張傑。

這場帶著香噴噴羊肉味兒的商戰大戲,就出自今晚播出的古裝商戰劇——《大盛魁》。

9月10日晚間,這部2009年開拍,2017年在內蒙古地方頻道拿下破紀錄收視的豆瓣8.8分大劇,終於登陸天津衛視、山西衛視、內蒙衛視上星播出了。

一部曾播出過的老劇,有人看?

看的人,還真不少。三台首播,第二集收視開始猛漲,直逼衛視收視第一。

更厲害的是,看的人多了,豆瓣評分反倒升到了8.9。

憑什麼?

看陣容,王新民執導,於震、喬振宇、吳連生領銜主演。

看類型,國劇好久未見的古裝商戰大劇。

故事,三個無錢無權無勢的山西漢子,通過數十年的艱苦奮鬥,創建了「草原第一商號」——大盛魁,建立了曾擁有一億兩白銀的商業帝國的故事。

是不是,有當年看《大染坊》、《大宅門》、《大清鹽商》那味了?

儘管讓觀眾等了這麼多年才上星開播,但不得不說,從質感來看,這部作品讓我們沒白等。

編劇是懂得如何「留住觀眾」的。

故事一開場,劇情節奏就極為緊湊,故事講究,戲味極強,讓人看得停不下來,更讓人不禁感慨:

近十年國產歷史商戰劇的天花板,終於來了。

01、歷史感層層鋪開,三場大戲,引出一段百年商業傳奇

許多商戰劇開場,都是從某件大事切入,力求一下抓住觀眾眼球。

但《大盛魁》一上來,首先是對準人。

僅前5集,就有至少3場大戲,又由此,挨個引出了故事的三位主角。

第一件麻煩事——捲入征伐葛爾丹的風波。

故事開場,戰馬奔騰追逐,葛爾丹戰亂起。

這出大戲引出的人物,正是主角,王相卿。

他父母早逝,從小跟著姐姐一塊長大,頭腦聰明,喜歡吹牛,被戲稱「王二娃子」。

編劇說了,這可不是黑他王大掌柜,而是源於真實。民間流傳的更狠,叫 「王二疤子」。

真實的人物,才是活人。有活人,才有故事。

可為啥偏偏是他創建了大盛魁,當上了大掌柜?

這就有戲。

說實在話,這位爺一亮相,滿嘴跑火車,還跟閑人們打賭,能約到心心念念的孫家大小姐。

看上去,就一個混混頭子,可他的一封信,還真引出了孫家大小姐出來:孫家有大麻煩,他有辦法解禍。

孫家的大麻煩,就是清廷遠征葛爾丹,糧餉和軍資運輸都是問題,皇上下旨,讓商人出資,被找上的,就有皇商首富孫家。

孫家大小姐人來了,轍呢?「王二娃子」只好現場發揮:與其向朝廷納白銀,不如跟朝廷做生意。

王相卿看似隨口說的方案,卻一針見血。

這就是眼光。

故事在這裡,埋下伏筆——「一個身無分文的漢子,站在天下皇商首富的豪宅前說:『我要娶你家的小姐,我的買賣要超過你家!』」

任何人都認為這是痴人說夢。

然而四十年過去,一個雄據塞外三百年,橫跨歐亞九千里的商業帝國終於變成了歷史的真實。這個商號就是大盛魁。

這漢子做到了。

可創立一億兩白銀是以後的事,眼下的問題是,孫家大小姐的謠言四起,氣得劉奕君飾演的孫文舉直接拿王家開刀,逼著他們交十兩銀子。

十兩銀子怎麼解決?

第二件麻煩事來了——男主加入旅蒙商隊公開抗爭百夫長。

王相卿為了幫姐姐交孫家的十兩銀子,也為了證明自己,決定去當征討蒙古葛爾丹叛軍的隨軍民夫。

這一下,就又引出了故事的第二位主角:吳連生飾演的史大學。

身為民夫隊伍中百夫長的史大學,雖然為人小氣摳門,但他這個人有一手「一掌經」的本事。

可他精於算計,卻不算出大局。

為了避開戰禍,負責押運糧食的孫家大小姐臨時決定改道。

這一改,麻煩來了——史大學計劃給民夫的糧食不夠吃了。

糧食不夠,只能剋扣糊弄,要沒人吭聲,也就這麼過了,可隊伍里還有個不聽話的主——王相卿。

別人能忍,他忍不了。忍不了,就被史大學穿小鞋——睡風口。

還搞事情?史大學又利用隨軍民夫不懂滿話,一通瞎翻譯,讓王相卿直接吃了頓板子。

直到王相卿從懂滿話的同伴那裡知道自己吃了虧,不忍了,直接一番手語捅破天,將史大學的所作所為說給了土木浩特軍爺聽。

這下好了,隨軍民夫集體吃軍糧,吃多少從史大學的賬上扣。

這梁子徹底結下了,別急,早晚有一天,兩人會拜把子做兄弟。

可三兄弟,還差一個人。

喬振宇,該你出場了。

這就是第三場麻煩:遭遇盜馬賊。

盜馬賊,是第三個兄弟——張傑。

劇中張傑的出場,那是真霸氣——

一身大氅,頭戴皮帽,豪邁地站在崖上,舉著單筒望遠鏡,一望無際的戈壁灘盡顯眼底,那長長的運糧隊伍在他腳下猶如蟻隊。

王新民的鏡頭語言真妙,近景、遠景的切換,配上冽冽的寒風,荒涼的沙漠,浩蕩的運糧大軍,就把張三爺映襯得像一個孤膽英雄。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張三爺來了。

這是他與未來的大盛魁大掌柜王相卿的初次相遇和交手。

他先是一番套交情,通過王相卿進入商隊,又一步步取得眾人信任,最後來個妙手空空。

這還不是他最大的本事,最大的本事是,再遇上王相卿,他還能把對方忽悠得一愣一愣的,然後帶著忽悠來的瓷器去交易,賺上一大筆。

連王相卿都不得不說個服字。

你以為,三場大戲,只為鋪墊主角三人不打不相識,最後結為兄弟?

不止。

這開場,一是拍出了三人的本事,二是拍出了時代的大勢。

幾番交手下來,觀眾看得明明白白:王相卿為人坦蕩重情義,敢闖敢想,兼具眼光,膽識,執行力。

張傑自小跑江湖,多年草原生活使其精通多種族語言,為人機敏擅於談判。

史大學能把複雜的賬面料理得一清二楚。

這三人,散是滿天星,聚在一起,就是一團火。

而就在三人結義的時候,命運的齒輪,就此開始轉動。

從此山川湖海,再沒有什麼能阻擋主這群山西漢子朝著西北的大漠前進。

這買賣有多大?按午馬老師飾演的王相卿師傅老采頭的說法是:「后草地有一百萬兩銀子等著人挑回來!」

一百萬兩?是何止一百萬兩!

這條看不見的打通跨國貿易的商路上,大盛魁後來挑了兩百七十年,最多時每年挑一千萬兩。

茶葉、瓷器和綢緞,源源不斷運出去。

一把扁擔、一峰駱駝在草原上爬冰卧雪。大盛魁邁過的,是一座比一座更高的大山。

三兄弟一抬眼,歷史,彷彿書本里活了過來。

三個不甘貧窮的漢子,最終會在草原上建立一個名聲顯赫的商號,大盛魁。

這,才是歷史商戰劇的味道。

02、於震的彪,喬振宇的糙,劉奕君的狠,撐起了歷史劇的底蘊

《大盛魁》的導演是王新民,一提他的代表作,大家腦海中瞬間就會有了畫面。

《連城訣》、《俠客行》,以及《燕子李三》、《鐵道游擊隊》等,都出自他手。

這位大導演怎麼拍戲?帶領一群編劇、史學家到山西、湖北,還遠赴俄羅斯、蒙古等國搜集素材,先編輯出版了200萬字的史志圖書《旅蒙商通覽》和100萬字的《走西口通鑒》。

你就說,這麼拍出來的戲,夠不夠紮實?

除了劇情紮實,《大盛魁》還有個顯著亮點不得不提:群像演技。

《大盛魁》的主演是於震、喬振宇、吳連生,主要配角有劉奕君、王繪春、午馬、王卓、鄭玉、周顯欣等。

當年也沒有流量明星,這個概念,沒有偶像演員,全部都是演技實打實的好演員,這戲,就有看頭。

先說主角。

第一位,於震。

王相卿這個人物,敢想敢幹,豪邁大氣,剛出場一身的江湖氣,敢調戲大小姐,敢懟百夫長,一文不名就敢放最狠的狠話,演好這個人物,身上必須有股子混不吝的勁兒。

於震,正合適。

於震演得真不賴,但要說驚艷我,還得是下一位——

第二位,喬振宇。

我敢說,這之前和之後,觀眾就沒見過這麼糙的喬振宇。

張傑這個人物,早年混跡江湖,長袖善舞,一身梟雄氣質,換成別的導演,怎麼選角,都選不到喬振宇頭上。

但王新民偏偏用了當年還是「天涯四美」的古裝美男天花板喬振宇,演張三爺。

喬振宇一出場,好傢夥,可不像現在古偶劇里的妝造,甭管什麼人設,濾鏡+精緻妝容。

而是妥妥一江湖盜馬賊。

如果不說,你能認出來他是喬振宇?

但糙歸糙,帥也是真的帥。

千里來去,快馬一鞭,快意恩仇,帥氣得很。

外形上有突破,喬振宇的演技同樣不俗。

他把張三爺行事瀟洒又重情重義的「彪」勁兒,展現得淋漓盡致,完美貼合角色。

第三位,吳連生。

歷史劇觀眾,應該還記得他在《大秦帝國之崛起》中扮演的范雎,好一個睚眥必報的小人。

這位演技派來演史大學,那是一百個穩,小家子氣,有。

精明算計,也有。

有多面,才是人。

主角精彩,但配角陣容更絕。

其一,劉奕君。

如今的叔圈頂流,當年還沒演令他大火的《偽裝者》《琅琊榜》,但本劇中他的反派演技,顯示他非池中物。

他飾演的孫文舉,角色屬性是鮮明的一個詞——偏狹。

表面上,文質彬彬,氣宇不凡,生於大富之家,遇事有決斷,絕非泛泛之輩。

但常年經商,路數漸漸狹窄,人也偏狹,容不下草根出生力爭上遊的男主。

劉奕君的演繹下,這角色的儒雅背後,帶有一種隱隱的殺氣,精彩。

其二,老戲骨午馬。

這位沒能等到劇集上星的老戲骨,劇中飾演的老采頭,可謂畫龍點睛。

其人設關鍵詞可以風骨二字形容。

作為引領男主成為一代大商人的角色,老采頭自帶老一輩商人的氣性。

不是無商不奸,而是以德為鄰。

要不是遇上他,男主頂多是個有點小聰明的買賣人,成不了大氣候,是老采頭逼著他挑一千擔水,磨出了他的心志。

偷奸耍滑,別認我這師傅,必須實實在在挑一千擔,才交你真本領。

這這本領,就是誠信經營,能吃虧,才能贏。

老采頭在劇中不算大富大貴,但卻是全劇財商最高的角色,古代商人的風骨,午馬都演出來了。

其三,張秋歌。

這位實力派在劇中飾演的土木勒討浩軍爺,是全劇最受觀眾待見的角色。

當年他救下男主說了句話:我不是幫你,是說真話。

這個蒙古軍爺,生性坦蕩,重情重義,是大盛魁的貴人,也是一條硬梆梆的草原上的漢子。

張秋歌把這個人物演得太可愛了。

以上只是本劇配角天團的一小部分。

還有在《大明王朝1566》中表現精彩的鄭玉飾演的孫書同。

「八王爺」王繪春飾演的費揚古。

周顯欣飾演的男主白月光孫香玉。

兩隻手都不夠數的好演員這一飆戲,這戲味可不就出來了。

03、久違的歷史商戰劇戲味,終於被拍出來了

如果要用一個詞語來形容近十年的國產商戰劇,我認為就一個詞:不夠味。

隨著古偶劇逐漸佔據市場,歷史劇、商戰劇這種風格偏厚重的類型本來就少,好不容易出來幾部,從劇情到表演,還往往不夠味道。

這部《大盛魁》第三個亮點,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點——夠味。

至少有三個地方,讓我看到不少頂級歷史商戰劇的影子。

第一,宏大的歷史感。

何為商戰劇的歷史感。

一部《大宅門》以京城中藥世家數十年興衰為寫照,呈現出近代老北京人的風貌。

一部《大清鹽商》,將清代影響巨大的鹽業中的各種彎彎繞,拍的絲絲入扣。

而《大盛魁》時間跨度270年,是國內第一部全景式反映中國近代民族跨國企業在國際貿易上贏取商業輝煌的電視劇。

鼎盛時期的大盛魁擁有包括漢、蒙、回、滿等各族員工近萬人,國內外分號八十二家,駱駝二萬多峰,資產超過白銀一億兩,若以白銀鋪路能從北京一直鋪到烏蘭巴托。

但宏大的歷史感,最終落地的,卻是「以小見大」。

全劇透出的,是一股濃濃的煙火氣。

說白了,再大的生意,是人做出來的。

好戲,人演出來的。

第二,則是出彩群像。

與其他類型劇不同,歷史商戰劇一向注重群像刻畫,配角也不缺高光場面。

而從這部《大盛魁》來看,劇集的前2集里,就令人看花眼地出場了十多位形態各異的角色。

既有不甘受窮的山西漢子,也有重情重義的蒙古軍爺,更有渾身傲骨的商界老炮。

一個個各具特色的角色出場,豐富了這部劇的群像色彩,讓人看著很是過癮。

第三,是展現了晉商的風骨。

大盛魁的買賣,做的真的大,伴隨著悠揚的駝鈴,這群商業先驅,爬冰卧雪,行程萬里,開闢了一條橫跨歐亞大陸的商業大通道。

但最大的,不是億萬兩白銀的買賣,而是晉商的脾性。

舍利招財,能舍多大的利,就能招多大的財。

老采頭教給男主的,盡顯晉商傳統的「骨氣」。

這,也是導演和編劇所要傳遞的:

《大盛魁》想講的不止三兄弟,也不止一個商業帝國的興衰。

而是一群人、一代人,如何跨越那漫長商道,經歷了時間和那個時代的風雪,給後人留下的企業長盛不衰的秘密。

這個秘密是什麼?

講到最後,就是三個字:學吃虧!

「商以誠為本,人無信不立」。

買賣失了「誠信」,做不大,古今東西方都是如此。

不得不說,這股歷史商戰劇的精氣神,對味了!

但這部大劇的拍攝,又何嘗不也是一筆特殊的買賣。

演員周顯欣回憶,「回想2009年拍攝《大盛魁》的日子,諸多坎坷,最艱難的時候,風雪交加,漫天黃沙,連睜眼張嘴的機會都沒有……而戲中的老藝術家午馬老師在前幾年已離我們而去了,他沒能等到《大盛魁》面世的這一天」。

確實,當年導演王新民帶著這群演員,從呼和浩特到二連浩特,從北京到山西太谷,200多人的攝製組,上百峰駱駝馬匹組成的隊伍,一路走大漠,過草地,越戈壁,穿峽谷,爬冰卧雪,沐風櫛雨。

歷經冬春夏秋四季,跨越兩個年度,前後近兩萬名各族群眾參加了拍攝,才完成這部大劇。

相比市場上討巧的古偶、甜寵,何嘗不是做了筆吃虧的買賣?

但歷經寒暑,劇集最終還能在四大衛視上星播出,從觀眾的高口碑來看,這筆吃虧的「買賣」,導演賭贏了,而且贏得十分漂亮。

不可否認,當下國劇,最不缺的,就是討巧的流量熱劇。

但這些大熱劇雖有流量,細節卻經常經不起推敲。

而《大盛魁》這樣的老劇,看似不討巧,過於實在,但每個細節都透出兩個字:紮實。

而觀眾,終究是願意看好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