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軍:以畫為媒 繪就千年中國神韻 加载评论...
資訊  2024-05-24

「不重複自己,更不模仿他人,創新才能講好中國故事。」

師承阿達先生,讓年輕的孫立軍學到最重要的一課,在阿達先生身上,他不僅感受到動畫電影創作孤獨卻深邃的魅力,也堅定了自己願為動畫事業奉獻終生的使命感。留校任教至今,他為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的建設傾注心血,為中國動畫學派培養後繼者。同時,他自己也始終堅守在創作一線,保護著前輩們留下的優良傳統,也開發著中華文化與新技術結合的無限可能性。

《中國電影報道》「藍羽會客廳」特別策劃——《北京影人》第二季第四期節目,電影頻道主持人藍羽對話北京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北京電影學院副校長孫立軍,傳承中國動畫學派風骨,續寫動畫電影輝煌篇章。

藍羽:孫院長,懷柔校區是時候開始建立的?

孫立軍:校區早在15年前就在做規劃,前後建設三年,我們搬到這兒來也已經三年多了,雖然這是一期,但是所有的配套都有,宿舍、食堂、圖書館。北京要把中國影都以懷柔為中心建設起來,北京電影學院肩負著責任和使命。

藍羽:您是哪一年到北京電影學院的?   

孫立軍:我是1984年從保定考入北京電影學院的,我們那個校區現在都沒有了,是朱辛庄校區,周圍都是玉米地、莊稼地。我還記得第一次考試的時候,看到一塊風雨操場,很大,有足球場。我一看這個學校真棒,我要能考上學校就好了。9月份入學以後,我們的師哥說這個學校不是我們的,是我們寄宿在人家別的學校,到了1986年就搬到黃亭子,西土城路4號這個學院了。

藍羽:再到今天的懷柔,您真是一路見證著北京電影學院的成長。您剛開始入學的時候,對動畫專業是沒有任何認識的,是嗎?

孫立軍:我在上電影學院之前讀了我們當地的一個叫河北工藝美術學校,相當於中專,工作了半年左右就快樂不起來,做不了業務,因為我從小就喜歡畫,於是就萌生了考學。就看一張報紙,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招生,毫不猶豫就報考了。

第二年呢,《三個和尚》的導演阿達,他從上海美影廠過來給我們上課。他給我們灌輸的動畫作為藝術,以及他創作《三個和尚》成功背後的那些艱辛,還有他創作的理念,我們一點點地開始接受,動畫是很了不起的,因為繪畫一個人就可以做了,但動畫一個人是完全不行,所以開始慢慢地理解這個工作很有意義。

最影響我的就是阿達先生的意外去世,他還在創作他自己的作品,突發腦溢血,那時候我已經大三,二十二歲的時候,當時我彷彿一夜長大成人。後來,我就帶頭把被褥直接搬到教室里,最後一年多,我是在教室裡邊學習完成的。後來留校一直到今天,我從未動搖過離開動畫這個行當,我做《小兵張嘎》的時候用了六年,《兔俠傳奇》用了三年,這兩部作品就九年過去了。

藍羽:動畫電影確實需要漫長的創作過程,這就需要創作者真的能夠守住這份寂寞和孤獨。《小兵張嘎》當時也是和電影學院的優秀師生共同來創作的,填補了北京自產動畫的空白。

孫立軍:如果說純北京的,這是第一部。第二個,它也結束了高校沒有動畫院線電影的歷史。第三個,我認為也有意義,它是膠片電影拍攝到數字電影轉型的第一部,運用了當時最先進的三維技術。裡邊的火車、蘆葦盪,有很多是用三維製作,再用兩維貼圖渲染,計算機上色來完成的。

藍羽:金雞獎獲獎的影片《兔俠傳奇》,非常具有北京元素和特色的兔爺。

孫立軍:兔爺實際上是京津兩地的民俗,所以我想從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去挖掘,於是就選定了兔爺。這部影片在戛納國際電影節開始銷售,差不多賣了超過一百個國家和地區,中國的動畫功夫片動作性很強,有打鬥,但是背後實際上是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當中的誠信為美。

藍羽:還有一部非常寫意,有中國水墨畫風格的作品就是《秋實》,這部短片去到了柏林國際電影節,也取得了非常好的反響。

孫立軍:《秋實》這個水墨動畫是我們中國動畫學派最具代表的一種類型,新技術發展到今天,8K超高清,在這個面前,水墨動畫的美能不能表現出來?所以我們做了兩年多,雖然只有三分半鐘的內容。因為8K這個技術是很前沿的,無論是對硬體還是對軟體要求非常高,反覆的試錯,有時候渲染一個鏡頭需要好幾天,在大銀幕上看到那種宣紙的紋理呀。《秋實》是柏林現場掌聲和笑聲最多的。

孫立軍向藍羽介紹動畫製作運用的超微縮拍攝、球幕等新技術。看著學生的動畫作業,孫院長說:「我更多提出來的是中國審美。讓學生在校期間,接觸到技術和藝術的結合。」

藍羽:動畫電影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進步,那您怎麼看待現在的人工智慧?未來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孫立軍:從短短一百多年世界電影史上看,技術發明成就了電影作為藝術的出現,從黑白默片到有聲彩色,從膠片到數字化,再到當下我們談的人工智慧。我的觀點是AI是一個夥伴,是一個無形的幫手,人工智慧、雲渲染給我們解決技術難點,我們現在已經完成了或者正在拍攝的短片,大概得有二、三十部。我們通過AI啟動的院線電影一共有三部,我們現在是在做這方面的研究和實踐應用。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大數據生成出來的影像沒有中國味,還不夠我想要的那種質感,所以我們在創作應用方面要解決這個問題。

為鼓勵與推動具有獨立精神與創造性的動畫創作,孫立軍發起了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獎,如今已成為全國性的專業動畫賽事。走在動畫學院獎的海報走廊上,孫院長感慨:「每次經過這個地方,挺百感交集的,因為動畫學院獎是我當年成立動畫學院那一年發起的。」

孫立軍:2001年到今年已經進入第24個年頭了。2007年以後,我們就更開放,面向世界,每年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院校作品。它既是對中國動畫教育的一個大檢閱,也是對我們動畫學院在人才培養的一次展示,像《大魚海棠》《哪吒之魔童降世》這些年輕導演們都是在學院獎上率先獲獎的。

藍羽:一直以來您都是實踐和教學兩條腿一起走路,作為北京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您未來希望能夠貢獻出哪些方面的力量?

孫立軍:北京是首都,是一座非常包容的城市,北京不僅有長城文化、運河文化,中軸路。北京的文化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許許多多大型的製片機構和創作者,特別是包括院線,都有一套完整成熟的機構和體系。所以在北京做電影,只要你有夢想,電影這個夢一定會給你圓。

我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也作為一個動畫電影人,還是要育好人,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第二個要做好示範,拍出更好的作品出來。第三個就是讓更多優秀電影人能夠齊聚在北京電影家協會這個大家庭當中來,讓大家分享各自的喜怒哀樂,在這樣一個舞台上,能夠百花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