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沈騰也不好使了!開心麻花電影如何破局? 加载评论...
資訊  文娛春秋  2023-09-07

暑期檔落幕,以總計206億刷新該檔期中國影史票房紀錄。

在這一派歡欣中,開心麻花是落寞的。

其參戰暑期檔的《超能一家人》票房僅達3億,豆瓣評分3.7。相比去年的《獨行月球》,連零頭都不到。

開心麻花上回票房與口碑雙失利,還得追溯到五年前的《李茶的姑媽》,累計票房6億,豆瓣4.6分,《超》即使和《李》比,還有一定的差距。而當年《李》失敗后,開心麻花似乎並沒有做出明顯有效的調整,只是旗下演員在更多非麻花電影及綜藝中露臉,不斷消耗著觀眾緣。

近三年,開心麻花主控制作唯一的亮點似乎只有《獨行月球》(2022年春節檔上映的《這個殺手不太冷靜》拿下26億票房,上演了一出以小博大的好戲,但主投主控其實不是開心麻花,而是新麗傳媒),這部翻拍自韓國漫畫的電影,幾乎是沈騰的「獨角戲」,將科幻與喜劇結合,在電影版之餘,還製作了動畫微短劇(但反響寥寥)。《獨行月球》的導演是張吃魚,2017年時和《超能一家人》的導演宋陽,共同執導過《羞羞的鐵拳》。

在經歷《超能一家人》的潰敗后,開心麻花到底應該做出怎樣的「技術與藝術性調整」,以避免日後更多的「滑鐵盧」?

|改編話劇與翻拍電影

開心麻花是話劇起家,進軍電影界后的《夏洛特煩惱》《羞羞的鐵拳》都是根據之前的同名話劇改編,這兩部還都有超現實元素。

《夏》中有穿越,《羞羞的鐵拳》中則是互換靈魂,都是常見的超現實設置。

很難想象《羞羞的鐵拳》如果沒有男女互換梗,這部拳擊電影會變成什麼樣?

想來應該就會是翌年《李茶的姑媽》這副樣子吧——「男女互換」不是靠奇幻,而是通過黃才倫易容前後達到的效果。這部非常現實主義的喜劇,卻是麻花電影的第一次「滑鐵盧」。

《夏洛特煩惱》的導演閆非、彭大魔之後便自立門戶,成立西虹市影業(開心麻花持有15%股份),所出品的電影也依舊有開心麻花的投資。但接下來他倆並沒有改編之前的話劇,而是選擇翻拍1985年美國電影《布魯斯特的百萬橫財》,片名直接就是公司名——《西虹市首富》。

事實上,這跟閆非之前編導的話劇《烏龍山伯爵》也有相似之處——一個三無青年,意外得到了一筆巨額遺產的故事。

但為什麼捨棄演了十多年,破千場的話劇,而要選擇翻拍國外電影呢?想來還是因為《烏龍山伯爵》太過「放飛自我」,對警察銀行宗教等方面,都進行了肆無忌憚的嘲諷,話劇可以這麼演,但電影不管怎麼改,就算放到國外,估計都過不了審查。

而那部美國電影《布》中的核心創意,並不在於得到橫財,而是要求男主角得在一個月內花光巨資后,才能繼承遺產,這樣一來內容上就很「安全」,也更適合電影的結構。

這就反映出開心麻花的一大問題,那就是雖然成立於2003年,以「為人民娛樂服務」為宗旨,深耕喜劇領域二十年,首創「賀歲舞台劇」概念,創作出品了86部舞台劇,其中64部為原創,但能有效改編轉化為電影的,寥寥無幾,還得仰賴於翻拍他國電影。

這本身其實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當然這也是內地文化界所謂IP領域的一大共通現象,不管是盜墓驚悚,還是推理耽美等題材都是如此,也無論開始時是網文,漫畫,還是話劇,都先得做到出格出位,百無禁忌,在博得眼球,引發關注之後,再進行漫長的改編,把原來的「禁忌」都一一刪減……直至引發原著黨和改編黨之間的爭論與衝突,似乎有爭議便是熱度,而改編后的影視劇,到底是什麼質量,卻完全不重要。

這樣一種「曲線」改編,雖有現實的無奈,但缺乏的便是整套系統思維。毋庸諱言,網文漫畫話劇等形式,最後的終點都指向改編成影視劇,似乎唯有如此,才能實現利益的最大化。但雷聲大,雨點小,甚至乾脆下不了雨的現狀,讓整個創作過程前後脫節,極為扭曲。

開心麻花自然也不能免俗,打頭陣的話劇,下了猛料,當作招徠的小廣告,但「登堂入室」后,要麼變成了「清潔」版本,要麼就是貨不對板,直接從國外進口「改良」……

這當然不是長久之計,必須做到在話劇創作的源頭,就想好之後改編成電影時會遇到的難題,用真正的創意思維,打通前後兩個環節。

|舞台與電影的結合之道

實際上,話劇舞台離電影銀幕沒那麼遙遠,並非「隔行如隔山」,不是得像《狗鎮》那樣在電影里拍一個舞台,更不是如同孟京輝《像雞毛一樣飛》那樣,一看就是戲劇導演拍的晦澀藝術電影。而是可以融合舞台與電影的優點,兼祧兩房,博採「二」長。

類似代表作,就比如1998年的《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Show》。這部金凱瑞主演的電影,講一個從小就生活在一個世界級的真人秀里,一開始還被蒙在鼓裡,然後主角慢慢發現這個如同人生意義一般的拍攝真相。這個真人秀現場被設計得無比龐大,擁有全世界最大的攝影棚,大到跟現實中的社區沒有區別,全球的觀眾像一幫地球村民般,共同看著男主角長大、戀愛、結婚。

在這樣現實與超現實緊密結合的前提下,《楚門的世界》中就「先天」存在一個舞台,而且這齣戲劇表演的時間不是二小時,八小時,只要主角不發現真相,觀眾沒有集體厭倦,這齣戲就永遠不會落幕。

於是,這部電影不但關照了現實,悲憫了主角,還隨著他發現真相的過程,照顧到了人權及情感,並且讓戲劇結構有自己的用武之地,而不只是一堆新聞素材,以及作為情感發泄的一時渠道。要是說到兩個世界的碰撞,在《楚》中就是他個人隱私的空間,跟全世界真人秀觀眾眼中的舞台之間的衝突。

這才是麻花電影真正應該去參考和借鑒的思路與技法(當然不是建議去翻拍),如此處理才會讓「前端」的話劇,和「終端」的電影真正融會貫通,而不是各自為政,「貨不對板」;也讓話劇與電影這兩種形式發生化學反應,而不是各玩各的,彼此瞧不上眼。

開心麻花的舞台劇

|旗下藝人謹慎對外接戲

周星馳喜劇為人稱道的地方,不只是他個人身為主角的表演,包括他片中的配角,即使只有一兩句對白,也足夠讓人印象深刻,這當然是編導設計與調教的功勞。

而開心麻花應該簽約了眾多的編導演人才,和話劇IP一樣儲備充足,但提起任何一部麻花電影,應該都沒有那種僅憑一句對白,甚至一個動作,就能令人稱道的演員,這不僅是缺乏有名的「群演」,連配角也是,甚至於連主角都只能讓人記住「沈馬」組合。而艾倫、常遠,包括魏翔等人都始終欠著火候。

毫無疑問,這是編導演整體的問題,同時也包括藝人經紀方面。

暫且不提製作公司同時兼做藝人經紀的利益衝突問題,因為對於眼下的內娛來說,似乎太過超前。但有一點是可以強調的——那就是一般觀眾是無法辨別一部電影是不是開心麻花影業主投,或參投,還是非麻花出品,而是只認演員,特別是馬麗艾倫常遠等人擔當主演的那些電影。

而當那些電影的口碑實在太過差勁時,影響的也不只是演員名聲,「躺槍」的也包括開心麻花本身。

《李茂扮太子》劇照。

比如2022年元旦上映的《李茂扮太子》(評分4.3),集齊了除沈騰之外的不少麻花演員(馬麗常遠艾倫魏翔等),但多達20多家的投資方中,甚至都沒有麻花的身影,主控則是《這個殺手不太冷靜》第一出品方新麗傳媒。

然而,不明就裡的觀眾,從電影院里出來,罵的卻是麻花。

網路上攻擊星爺最甚囂塵上的那段時間,其中一大罪狀就是他孤家寡人,簽約的藝人紛紛解約,因為常年接不到戲。這聽起來當然是很不靠譜的,因為藝人的名氣保質期短,趁著還熱乎,就應該抓緊時間多撈幾筆。

但問題是,一來這些藝人的名氣,都來自於參演了周氏喜劇,二來星爺後期的電影產量很低,確實要好幾年才有一部戲,但如果他像開心麻花一樣,讓旗下藝人儘可能在外多接戲,而不計較質量如何,那同理,損害的也不僅是那些簽約藝人,還會波及到星爺自己的聲譽。

至於一再被媒體提及的「含騰量」,如果像華誼那樣之前只能仰賴馮小剛,而馮氏喜劇無「優」不歡,這肯定也不是長遠之計,最後導致「池魚失水,殃及城門」。

|如何破局

提起開心麻花的喜劇電影,一般人腦海中的印象,其實都很同質:不管是哪個導演導的,也不管「含騰量」是多少,雖然質量上可能有參差,但模式本身區別不大——套路化了。

這是一個很要命的情況,特別是對於一個主打喜劇的電影廠牌而言。

怎麼破局?

這就不能不提到幾乎所有影視公司或者部分互聯網大廠都想成為的——漫威。

漫威這兩年也在走下坡路,但之前在全球通俗文化上創造的輝煌,以及整體分階段的規劃,值得開心麻花參考。

美國隊長、鋼鐵俠、雷神、蟻人、蜘蛛俠、死侍等單人電影,以及《銀河護衛隊》《復仇者聯盟》這樣的團戰作品,儘管都是超級英雄,但在電影風格上都各有特色,有諜戰、喜劇、偷盜、青少年、黑色重口等等元素,儘可能與打底的超英題材產生化學反應。

而且,還不存在什麼「含唐量」的問題——飾演鋼鐵俠的小羅伯特·唐尼雖然是漫威電影的「元老」,人氣也是最高的,但並非每部漫威電影都需要他的出現,而是眾人也可獨當一面。

同理,開心麻花也應該在喜劇上進行更多的細分,盡量挖掘和放大旗下不同導演和演員的個人特質,而不只是「分豬肉」一樣派任務。

比如,在原有麻花喜劇風格的基礎上,延展到驚悚、犯罪、情感等元素,甚至是加大動作戲份;也可嘗試大幅度減少對白,純粹以肢體動作來推進劇情,就好比戲劇中也有啞劇這樣的分支。

不過,這樣考驗的是創作端的「持續」能力。放眼國內影視圈,堪比漫威那種穩定輸出節奏的,沒有一個。

只有正視自身的優缺點,以及和「天花板」間的實際差距,才有可能讓《超能一家人》成為開心麻花影視板塊的一個「技術與藝術性調整」,而不是真正的滑鐵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