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會長江》:日本導演向世界展示最真實的中國! 加载评论...
資訊  2024-05-29

長江沿岸城市以及在那裡生活的人們,十年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

日籍導演竹內亮的新片《再會長江》就用攝影機做了這樣一件事——跨越十年,重走6300公里的長江,再次尋訪十年前偶然出現在他鏡頭下的TA們。該片已於5月24日全國上映。

《再會長江》展現的中國社會發展也同樣受到外交部的關注,外交部發言人林劍稱讚影片「以精湛的拍攝反映出十年來長江沿岸地區的巨大變化,是新時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縮影。導演和主人公用真誠和善良,跨越時間、空間、語言和民族,帶給觀眾共通的感動」。

為什麼一位日本導演會如此獨愛長江?《今日影評》特邀導演竹內亮做客節目,一起暢談電影《再會長江》背後的拍攝故事。

追星長江,彌補十年前的拍攝遺憾

「拍長江是追星,長江是我心中的明星。」竹內亮雖然在日本長大,但對長江並不陌生。拍攝《再會長江》,緣起於竹內亮十年前在日本NHK電視台拍攝紀錄片《長江 天地大紀行》時留下的兩個遺憾。

一個遺憾是因為當時還不會講中文,所以對於當地人的採訪都是通過翻譯完成,沒有做到深度的採訪和交流;另一個遺憾則是當時沒有拍到「長江源頭的第一滴水」。

十年後,竹內亮導演已經遷居中國,成為了半個中國人。經過兩年的準備,他決定重走長江路,於2021年開始再次踏上6300公里的長江之旅,與曾經的採訪對象重逢,用鏡頭記錄十年的歲月變化。

導演竹內亮,對很多國內觀眾來說並不陌生,因拍攝了很多與中國相關的紀錄片而出名,如《好久不見,武漢》《走近大涼山》《我住在這裡的理由》等等,也讓他國內收穫了不少粉絲。

《再會長江》在北京國際電影節上映期間,得到了觀眾們的頗多好評,也讓竹內亮感嘆道「我終於實現了這個夢想。」 

在《再會長江》的鏡頭中,從上海到南京、武漢、重慶,最終抵達長江源頭沱沱河,兩岸的山川美景盡收眼底,令人震撼不已。

以小見大,呈現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宏大命題

時隔十年,竹內亮想要「再會」的不僅是山水風光,更是中國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革與發展,竹內亮表示「科技的發展與應用令他印象深刻」,農民會用無人機撒農藥,三峽大壩變成一部「船的電梯」,成為一個旅遊景點等等,無一不令人折服。

但更令人感慨的變化是來自人的變化和思想的進步,尤其是那些十年前曾在紀錄片中出現的「老朋友們」,如今也在過著全然不同的生活。

十年前的茨姆意外闖入了竹內亮的鏡頭,17歲的她,抱著小羊羔在香格里拉的一個景點和遊客合影賺錢。那裡人流量不大,茨姆一天也見不著幾個人,當她第一次聽說上海的樓房有一百多層時,她驚掉了下巴。

當時竹內亮一行人萌生出一個念頭,帶著茨姆去見識一下上海這座繁榮城市,那也是茨姆第一次離開家鄉。回家后的茨姆在給竹內亮一行人的信中寫道:我想在家鄉開個小客棧。

十年後,竹內亮輾轉找到茨姆時,茨姆已經實現了當初的願望,成了一家民宿的老闆。十年前寫在紙上的夢想,竟然在十年後成為現實,茨姆的故事像一場富有時代意義的當代童話,而這個童話的起點,或許也和竹內亮的「偶然之舉」有關。

改觀他人,把真實的中國展現給世界

今年4月,《再會長江》率先在日本上映,很多日本觀眾在看完電影后改變了對中國的印象,「他們說沒想到中國發展得這麼快,也沒想到中國老百姓的生活原來跟我們是一樣的。」

日本人比較喜歡片中重慶棒棒的故事,因為這和日本人所堅守的「一輩子做一件事情」精神有關,他們一輩子堅持做好一個事情,然而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快被時代所替代了,就會很有危機感,所以他們就非常有共鳴。

未來之後還會繼續拍中國的紀錄片嗎?竹內亮表示「想用一輩子去拍」,他直言日本媒體對於中國的負面報道較多,很多日本人對中國仍是幾十年前的刻板印象,而自己知道這一切不是真的,所以想把真實的中國拍給世界看。

另外,竹內亮表示「我拍過全世界的人,但是目前來講,我覺得中國人的故事是最有意思的」,一直想體驗不斷地變化的生活,到了中國終於體驗到了社會的飛速發展。

《再會長江》的上映,不僅為觀眾帶來了一部視聽盛宴,更為中外文化的交流搭建了一座橋樑,相信這部《再會長江》一定會帶來煥然一新的紀錄片觀影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