篤實耕耘,創新至上:著名編劇梁振華出席2024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 加载评论...
資訊  2024-05-27

5月23日,2024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在廣東深圳開幕。本屆論壇主題為「中國式現代化與新的文化使命」,由中共中央宣傳部主辦。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李書磊出席並發表主旨演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出席並致辭。

5月24日,2024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繁榮文藝創作分論壇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在繁榮文藝創作分論壇電視劇單元中,中宣部文藝局局長劉漢俊出席,中宣部文藝局副局長彭雲主持。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司司長高長力發表主旨演講並主持圓桌座談,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副主任梁紅,國家一級導演、監製、中國電視劇導演委員會常務理事毛衛寧,華策影視集團創始人、董事長趙依芳,影視演員胡歌,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劇評人戴清參會發言,著名編劇、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編劇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青春你好傳媒創始人梁振華作為全國編劇的唯一代表出席,就電視劇單元的核心議題「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熒屏史詩」分享了獨到見解與深刻洞察。

文藝作品如何傳遞時代價值和意義?針對此問題,梁振華深入淺出地揭示文藝創作的奧秘,凝練為「寫什麼」和「怎麼寫」兩個問題,並結合過往的創作歷程進行了生動而又深刻的闡述。

首先,他用四個「有」來回答「寫什麼」。

第一是「有觸動」。梁振華藉助2021年所創作的建黨百年獻禮劇《理想照耀中國》為例,剖析何為創作中的「觸動」。該劇涵蓋了「革命時期、建設時期、改革時期、復興時期」四個階段,編劇團隊精心挑選了40組人物和閃光故事,記錄中國共產黨誕生一百年以來團結帶領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復興中國夢不息奮鬥的動人征程。當時,梁振華帶領編劇團隊穿梭於歷史長河,與這40個高光人物進行深度對話,這些人物的理想之光打動了編劇團隊,讓他們將這份觸動轉化為熒屏故事,傳遞給觀眾。梁振華堅信,創作者唯有書寫有情感和思想觸動的故事,才能讓筆下的人物和故事鮮活動人起來。

第二是「有衝動」,即要有創作和表達的衝動。2023年,梁振華創作的重大歷史革命電視劇《問蒼茫》播出,該劇首次聚焦1921年至1927年中共一大后毛澤東從追隨者成長為先行者、開拓者的過程,填補了題材空白。談及創作初衷,梁振華坦言,作為湖南的編劇,自己有一份責任書寫毛主席的故事。至於如何將毛主席的故事寫出時代性和當代性,他引用一幅眾所周知的名畫《毛主席去安源》,分享了創作靈感。該油畫作品以1921年毛澤東到安源組織工人運動、並在1922年舉行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為表現題材,開創了無產階級美術創作的新紀元。據統計,該油畫作品單張彩色印刷數量累計達9億多張,是世界上印數最多的一張油畫。梁振華分享到:「毛主席在1921—1922年之間多次去往安源深入礦工生活調查,那麼,有誰見過當時的礦井?有誰知道當時路礦工人過的什麼日子?還有,那張油畫里,青年毛主席右手緊緊握著一把絳紅色的油紙傘,這油紙傘又從哪裡來?背後又有什麼故事?這些問題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創作衝動,激發自己展開藝術想象力與歷史對話。」

第三是「有意思」。梁振華援引過往作品《風吹半夏》《歡迎來到麥樂村》為例進行了詮釋。談及《風吹半夏》,他直言:「在改革開放的起始歲月里,以許半夏為代表的企業家用自己的努力和韌勁去改善生活和改變命運,這是那個時代留給今天最值得回味的精神饋贈。在這個意義上,所有故事背後的那層意思,恰恰是創作者需要奮力去追求的。」而《歡迎來到麥樂村》則是梁振華去年創作的援外醫療題材電視劇,該劇以中國援外醫療隊派遣60周年為背景,講述了中國援外醫療隊隊員於非洲救死扶傷,與當地人民建立深厚情誼的故事,紀念中國醫療隊這一甲子的堅守與付出,致敬在人類命運共同體之路上攜手前行的中非友誼。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的數據統計,60年間,我國向76個國家和地區派遣了援外醫療隊隊員3萬人次,援建醫療衛生設施130餘所,診治患者近3億人次,為許多國家培養了醫療人員10萬餘人。梁振華堅定表示:「這一群來自中國的醫者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記錄他們的故事,對於創作者而言,心裡是穩妥而踏實的。」

第四是「有挑戰」,梁振華提出:不畏艱難和挑戰,應該是每個創作者本能的追求。那些輕而易舉、信手拈來的作品很難成為精品。用心的作品,劇中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場戲、每一句台詞,無不是創作者不屈不撓克服困難突破陳規而來。」

至於怎麼寫?梁振華也傾情分享了四點體會。第一是緊貼人和時代寫,唯有深透的了解人和時代,所寫的故事才具有非同尋常的感染力。第二,是創作者要通過長期的技術磨練,來尋找和建構個人獨特的創作方法論。第三,創作者應該孜孜不倦地去挑戰和突破自己的表達極限,每一次創作都是創作者生命境界的拓展。第四,寫作的奧秘在於寫作本身,寫,繼續寫,不停息地寫,所有的收穫,所有的出發和抵達,都在寫的過程之中。

當探討「電視劇創作如何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營養,推出擁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電視劇作品」時,梁振華主張:「中國歷史和中國傳統文化,應當成為中國熒屏敘事的一道硬菜。」中國傳統文化範圍相當廣播,涵蓋了諸如詩文、書畫、中醫藥、戲曲等方面,他認為關鍵在於不斷探索電視劇與這些傳統文化因素及領域交匯結緣的可能性,並在此基礎上深化和提升敘事的深度和水準。

梁振華提及,創作具備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作品需兼顧「形」與「神」兩個層面。「形」的構建應依託於中國獨特的美學風格和審美經驗,通過激活包括語言文字、文化符號、修辭手法等要素,來體現中華民族生動而獨特的美學理念。而所謂的「神」,是指要在作品中表達中國人的哲學精神、生存智慧和人生態度,以及中華民族對宇宙萬物、對世界、對人和時代所持有的獨特而富有意味的理解與態度。

談及最後一個問題:「如何看待電視劇創作的創新問題?」梁振華從編劇的角度提煉三個呼籲,並著重強調,不要讓「鼓勵創新」僅僅變成一句裝點式的口號。

第一個呼籲聚焦於創作者本身,他堅信創新應該是創作者的基本態度,強調創作者需具備創新的自律意識,從自己做起,從踏踏實實的創新實踐做起,「不能對創作成規忍氣吞聲」。第二個呼籲是針對市場主體,他對以大數據、「對標」成功作品為名取締創新合理性的現象提出了質疑,鼓勵所有創作者用創新的精神去耕耘,從而創造出真正有生命力的作品:「一句一句台詞,一場一場戲,一集一集劇本,跟自己去較勁。」第三個呼籲關乎行業風氣和社會氛圍,他呼籲業界能給予創新者實質性的資源支持,給創新之舉多一些容錯、試錯的空間,多一些耐心;同時,他也希望能給予成功的創新者以更多的榮譽和尊嚴,以此傳達一個明確信號:「影視行業真正的核心是創新,唯有創新,才有可憧憬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