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歌演「廢柴」如此絲滑!少見的國產生活流喜劇《走走停停》,寫透了躺平青年 加载评论...
資訊  2024-06-08

隨著中國社會的劇變,部分青年的生活狀態進入「後現代化」:既雄心勃勃又眼高手低,既有理想但又困於現實,好不容易想通準備躺平,但卻不能徹底與平庸和解,總還覺得自己能「搶救一下」,反覆撲騰……這種多見於文藝從業者和愛好者的特徵,已經成為當代青年中常見的癥狀。

由龍飛執導,黃佳編劇,胡歌、高圓圓主演,今日(6月8日)公映的電影《走走停停》,講述的就是這樣一位在「躺平」道路上反覆掙扎的大齡青年的故事。

但有意思的是,影片主角雖然「廢」,但畫風基調卻相當「活」。用清新靈動充滿煙火氣的家庭生活,呈現了一出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廢柴喜劇。

故事主角是在北京做編劇,但一直不成功的吳迪(胡歌 飾)。他在愛情和事業失利后,決定回到四川江貢(原型是內江和自貢)老家。

回家后基本躺平的他,成了周圍人眼中「北漂失敗大齡青年」的代表,在家中也成了父親(周野芒 飾)、母親(岳紅 飾)和妹妹(金靖 飾)眼裡的「廢柴」。

一次偶然的機會,吳迪遇見了在電視台拍紀錄片的高中同學馮柳柳(高圓圓 飾),對方提出記錄吳迪生活狀況的想法。在母親和馮柳柳的鼓勵下,吳迪決定奮力一搏,將自己在北京完成的劇本拍成電影……

本片早先就在今年4月的北京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影片、最佳編劇、最佳女配角(岳紅)三項大獎。

據評委之一的費翔透露,《走走停停》的最佳影片獎,是七位評委少有的無異議一致選擇——考慮到評審團包括了以塞爾維亞大師庫斯圖裡卡為首的四位外國電影人,本片的藝術水平和描繪的青年生存困境,都是普世的。

主角是又喪又窮酸的普通大齡青年,講的又是藝術工作者搞創作的故事。這類電影無疑有反映創作者個人焦慮的成分。

導演龍飛和編劇黃佳合作的前作《睡沙發的人》,講的是高考失利、和母親關係緊張的廢柴少年,在「文藝老年」舅公的影響下愛上文學,最後找到人生目標,決定復讀的故事。

從生活流喜劇的風格,以及創作焦慮、自我和解的主題,《走走停停》其實就有點像「《睡沙發的人》2.0」。兩位主創對「廢柴文藝青年」主題的關切和趣味是一貫的。

但這類「輕質」和知識分子的題材移到主流院線電影,還是有風險。《走走停停》在強烈的作者色彩之外,畢竟還是由明星主演,有一定市場野心的院線電影。

這很難不令人聯想到,去年票房失利的《不虛此行》中,胡歌扮演的同樣是北漂編劇,電影探討的同樣是人生和創作問題。此類題材對普通觀眾而言,多少有些商業性不足、過於書卷氣、自說自話。

但看過點映之後我們發現,這次的《走走停停》雖然是生活流文藝片的敘事框架,但刻意做成了無厘頭荒誕喜劇的樣貌,笑點很多、娛樂性很強,但同時又完全不同於市面上泛濫的,多以擦邊、嚼爛梗、浮誇表演凹笑點的「三俗」都市模板喜劇。

片中的角色就是一個「活寶聯盟」,性格各異,但言行都被設計得風趣滑稽,尤其是「拍電影」這一大段情節的神奇展開,更是荒誕到了幾乎要超出「生活流」框架的層面,像是在演小品或「一年一度喜劇大賽」。

當然,影片絕非只是堆砌段子,主角吳迪身上深刻、具有代表性的性格矛盾,才是《走走停停》作為喜劇的地基。

吳迪是一個北漂編劇,他和《不虛此行》中沉靜平和的主角聞善性格不同,而和今年另一部描繪該群體的《銀河寫手》主角們更相似,有種窮酸、諷刺的「孔乙己」感。

吳迪有著創作者的驕傲,自視不低,但沒有得到好的機遇,再加之創作受甲方制約,故而深感懷才不遇。在愛情失敗后,終於在35+的年紀認輸,灰溜溜返鄉。但回老家之後,又成了家人眼中的老大難。

父親費心給介紹鐵飯碗工作,不去,還喜歡放言「選擇一眼望到頭的人生,才更需要勇氣」;和老同志一起排隊領雞蛋,被高中同學「抓獲」,出了大洋相,但仍自我感覺良好,還欣喜於美女記得自己的生日;接受紀錄片拍攝,還非要讓二十多年前的獎盃入鏡;邋遢到用腳趾拿東西,還理直氣壯……

吳迪的生活和身體都已經「接地」了,但心氣和虛榮還沒下來——恐怕能在他身上看見自己的當代青年,不在少數。

但吳迪還有一點特殊之處:他對自身的窘迫和荒唐顯然並非一無所知,但並不抗拒將這一面展現給電視紀錄片,遭到媒體嚴重曲解后,也沒有做出激烈反應。因而觀眾會感覺吳迪有點樂於「出醜」,但其實,他身上有一種既極致諷刺,又很悲涼的命運意識。

這樣的二元性在國產電影中並不多見。吳迪這個形象,與其說是伍迪·艾倫式知識分子和日本廢柴青年形象的本土化,更像是川渝文藝青年版本的周星馳電影主角:扮小丑,也有自知,但又無法掙脫自己滑稽、可憐的一面。電影的「戲如人生」的悲涼,也正在於此。

不僅是吳迪,影片中出現的各色人物,也都或多或少沾染了點這種既鬆弛又好笑的滑稽感。

母親屬陰,在家中對吳迪雖也有所挖苦、貶低,但心裡還是最寵溺孩子。曾有機會報考北京舞蹈學院的老太太,晚年「被迫」成為兒子電影的女主演,完全樂在其中。

父親屬陽,是傳統的中國式家長,和吳迪常言語交鋒,但卻常常笑果十足。他也有精神追求,喜愛吹管,但水平遭到管友暗地嘲笑;老婆和別人演情侶,吃醋生悶氣,屢屢「暗中觀察」……總之,這位退休老同志貢獻了相當數量的笑點。

妹妹那種和吳迪既「互相嫌棄」,又在情感上相互依賴的關係,也能引發許多非獨生子女的共鳴。雖然「廢柴和TA的妹妹」這種關係設置,很容易讓人想起《熱辣滾燙》,但比起後者中展現出惡毒、刻薄一面的姐妹關係,《走走停停》中的兄妹關係,還是停留在了令觀眾舒心的插科打諢層面,輕鬆愉悅。

一些更次要的配角,也被影片刻畫得氣韻生動。比如吳迪電影的男主演李遠(劉均 飾),正經中帶著滑稽的老式裝束,接電話先偽裝經紀人給自己撐排場的虛榮……無不令人印象深刻。觀眾很難淡忘這一個昔日風光過的體制內退休文藝工作者形象。

仔細觀察這些人物不難發現,在《走走停停》中,傳統中國社會、家庭中的各種緊張固然存在,但又因為川文化相對受儒家影響較小,獨有一份豁達、樂天知命的鬆弛氣質,兩方拉扯,形成了一種具有高度地域特徵的生活感幽默,以及舉重若輕、舉輕若重的生命觀。

故而有評論認為本片和《愛情神話》有異曲同工之妙。就像《愛情神話》之於上海一樣,《走走停停》只能屬於川渝。不接地氣、沒有生活經驗、沒有深深浸入川渝精神的的創作者,是拍不出這麼圓融、有靈氣、寫實但又不止於寫實的地域電影的。

在這裡必須要稱讚,幾位非川渝地區的主演為戲「倒口」,效果不錯:上海人胡歌、周野芒、金靖和北京人高圓圓講川話,雖有瑕疵,但整體有模有樣。當然,成都人岳紅的慵懶自然,還是最為妥帖,四川媽媽的形象不像演的,已經人戲合一,獲得最佳女配角實至名歸。

當然,電影在角色塑造和情節安排方面,並不算完全圓融完滿。

比如相對於其他角色的鮮明可愛,名義上的女主角、主要角色中唯一一個循規蹈矩的馮柳柳,更多是作為吳迪的推動者和「對照組」出現,其實有點「工具人」,相對而言不那麼接地氣,遊離於整個環境之外。

她和吳迪既是同學,也是記錄者和被記錄者,還是曖昧對象,但兩人關係線的重要性最終讓位於吳迪和母親的情感連接,變成彼此的過客。

結尾處兩車分別平行駕駛的場景,則是另一種表現荒誕悲涼的點題:吳迪表面上為生計去開計程車,實則堅持住了文藝青年的理想主義內核;馮柳柳說是要去北京追夢,但最終還是相夫教子,過上了富足但平庸的日子。兩人註定就不屬於一個世界。

還有影片後段驟然由喜轉悲的死亡轉折,像是急於從過於放飛的跳脫情節中收回,有些過於陡峭。不過「樂天知命,但命有生死」是宇宙規律,吳迪也需要借這個機會感懷母子關係、汲取死亡經驗,從而真正成長起來,母親的溘然長逝也使電影轉向厚重、雋永,豐富了情感層次。

某次路演映后,胡歌面對觀眾的提問時說:「看完這部電影,並不是想要大家學吳迪躺平,而是學吳迪勇敢地面對自己,面對現實,給自己一個喘息的機會。」

但其實《走走停停》並沒有對「躺平」這件事給出明確的價值導向,而只是將某個群體的生存狀態和精神世界,以一種妙趣橫生、苦樂交加的方式展現了出來,前大半段討觀眾一笑,后小半段給觀眾一記窩心重拳。

結尾吳迪駕駛計程車時和馮柳柳交錯前進的「走走停停」,到底是代表著一份自我和解和坦然,告訴角色和觀眾「累了就可以走走停停」,還是深埋著吳迪的苦澀,預示了他擺脫不了不甘的蠢蠢欲動呢?

相信觀眾自有答案。對於躺平還是不躺,每個人心中也自有碰撞和選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