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電影《年少日記》在香港上映,到現在依然拿獎拿到手酸。
前段時間鄭中基疑似宣布退圈,就專門看了一下這部電影。我還發現導演兼編劇卓亦謙是《殺破狼:貪狼》的編劇,不料2023年的《年少日記》讓他一戰成名。
看完這部電影后,我腦中有一個念頭:
內地應該引進,它值得很多家長看完后對自己的教育理念做一做總結,跟孩子多交流,明白孩子的想法。也許不會像電影里的父親(鄭中基 飾)那樣臨死前還在後悔。
和《白日之下》一樣,《年少日記》除了鄭中基,其他所有主演和參演的演員於內地沒什麼知名度,但故事很棒。尤其是長大后的男主抱著日記痛哭,觀眾如我會恍然大悟。
鄭中基一改往常給我留下的搞怪印象,把一個刻薄自私殘忍的父親形象演繹得淋漓盡致:
一家人在吃飯時,他用棍棒毆打兒子的那場戲,近景是妻子和弟弟的微表情,看著竟有幾分恐怖片的驚悚感。
《年少日記》和《狗十三》不同,後者多少還是採用比較文藝的表現手法,《年少日記》則直白、真實,像一枚釘子一樣扎進人心裡。
最痛的不是孩子縱身一躍從高樓跳下,而是多年後人們對他的回憶和瞬間醒悟過來的懊悔。
這才是留給生者的懲罰。
「1
鄭老師無意間發現了一封遺書,裡面全是對人生的厭惡和對父母的恐懼。
他把這件事反映到學校,但校領導認為可能是哪個學生髮牢騷,根本就不重視。鄭老師不同,他很重視。
上課時他一直打量班上的學生們,但他看不出誰是寫遺書的人。於是他找來班長希望能了解最近有哪位學生表現異常,可惜班長也不知道,因為同學們平時各玩各的。鄭老師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但他無計可施。
他是個很普通的人,讀書、畢業、工作,當一個教書匠。他對學生的態度一直很溫柔,這讓校領導甚至同事對他多少有些微詞,他們認為學生要教也要管。像鄭老師這種「磨磨唧唧」的性格需要歷練。
鄭老師也很忙,他要教書,還要應對私人生活中的問題:
女友說自己懷孕了,鄭老師慌了,他害怕了。
父親病重躺在醫院,他要經常去看他,看著這個邋遢的、頹唐的男人。
這是鄭老師的人生進行時,可在他的記憶里,自己似乎也曾經是個無憂無慮的人,眼前的父親更是一個充滿力量、舉止果斷的成功商人。
但不是個好父親。
所以鄭中基飾演的父親壯年和老年的反差感,隨著鄭老師回憶的推進漸漸清晰,這是一個孩子的回憶,也是一段人生的回憶:
小傑晚上很害怕,他被父親揪出被窩打,因為他看漫畫了。
父親此時對他還有些期待,所以父親認為他看漫畫就是罪過。父親拿漫畫書砸他,用成績單壓他,鋼琴比賽上別的孩子彈得好,父親的臉就垮起來,給他找老師,讓他要比別的孩子優秀。
小傑很害怕,他害怕吃著吃著飯父親就把他拎起來打,更害怕父親對他的冷言冷語。
小傑想在父親面前表現,他說英語用詞錯了,父親說他是「垃圾」……小傑不知道父親為什麼總是這樣打擊他……
他是個孩子。
旁觀者知道,小傑的弟弟小俊才是父親的希望,小俊是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門門功課優秀,學什麼都很棒。父親希望小俊將來當律師、當醫生。小傑看著看著更焦慮了。
這種壓抑感讓他學習還是學不好,小傑留級成了小俊的同班同學。小傑知道自己又錯了,他很努力,但就是學不好。他認為這樣的自己不配父母呵護,事實上父親確實也不再呵護他——
轉校沒他份、零花錢沒他份、出國旅遊沒他份。
留給他的只有痛打和一句「垃圾」。
父親不但打他還打他母親,母親哭的時候不會摟著小傑,而是告訴他:
「如果有一天我和你爸爸離婚了都是因為你……」
小傑,更焦慮了。
「2
我們看看小傑在跳樓前經歷了什麼:
父親給他請了一名女老師,那是小傑的情感依賴。女老師很溫柔,小傑練不好鋼琴也不會罵他,而是更溫柔地指導他。
小傑對女老師說「我長大后也要當一個老師,像姐姐一樣很溫柔地對學生。」
這話女老師愛聽,父親不愛聽,他只會說小傑「垃圾」,在他眼裡,老師能供得起豪宅跑車?他要的是讓孩子將來當律師醫生,所以當小傑鋼琴練得沒什麼起色時,他把女老師解僱了,換了一個嚴厲的老師。
小傑害怕了,他更彈不好鋼琴,也讀不好書。
父親打得更厲害,他說「你做不好我就打,打到你做得好為止。」
小傑害怕,他每天都把自己的恐懼寫在日記里,他愛父親,愛母親,愛弟弟,他不願意他們因為自己分開。他的愛在父母看來是廉價的,弟弟小俊也沒有在意過哥哥,他只會埋頭寫作業念書。每次父親罵哥哥、打哥哥的時候他都在麻木地念書。
小傑每天睡不著覺,他焦慮到只能睡四五個小時,白天在課堂因為打瞌睡被老師罰站,全班同學都笑他,弟弟也笑他,他哭了。母親接他回來的路上他求母親帶他去看精神科,母親連說帶罵:
「去看精神科的都是精神病,你是精神病嗎?」
小傑嚇得不敢說話。
他以為回來後父親會接著罵他、打他。
但他錯了。
父親躺在沙發上對他說:
「以後你長大了是去麥當勞還是肯德基?」
小傑愣住了。
父親又說:
「你以後怎麼樣我都不會罵你了,因為你是廢物,是垃圾。」
說著繼續看報紙。
小傑手中的雞毛撣子不知該如何安放——那是他主動拿出來請父親「教育」他的討好。
可父親的這番話,成了壓垮小傑的最後一根稻草……
鄭老師此時正在痛哭,他手裡捧著一本日記,那是小傑留在世上的遺書,也是他那個年少輕生的哥哥的殘破痕迹。
鄭老師,就是當年的小俊。
他忽然想起哥哥小傑跳樓前的一晚,忽然爬上床從背後緊緊抱住自己的感覺,他回憶時才明白那是一種不舍和絕望。但那時他只是睡眼惺忪地說:
「抱夠了沒?我要睡覺……」
然後,他失去了哥哥。
「3
鄭老師的回憶中,父親變得瘋狂,他不斷鞭打牆壁,整日借酒澆愁。
母親也和他離了婚,臨走前抱住自己哭,然後一去不回。
但他們一家人對外全都說小傑是病故的,因為一旦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兒子自殺,怕別人說對孩子不好,這讓有頭有臉的他們無法接受。
小傑的東西都封存起來,包括那本日記。
鄭老師發現,好像從哥哥死後,他也變了,變得不再遵從父親的心愿,他想當一名老師,實現哥哥的心愿——
那天,小傑對女老師說的話,小俊也聽到了:
「我長大后也要當一個老師,像姐姐一樣很溫柔地對學生。」
小傑是小俊——鄭老師的心結,面對女友懷孕,身為老師的他竟擔心自己無法當好一個父親。畢竟自己的父親親手「殺」了自己的孩子。幫凶是母親、自己和學校里的老師、同學。
他們都說小傑笨,是「垃圾」。
小俊變成鄭老師后才發現:
其實有些孩子真的就是念不好書,所以他們在學生時代就被拋棄了,所有人都說他們是「垃圾」,可他們明明愛著自己的家人,愛著這個世界,因為一紙成績單,他們被這個世界當成了「垃圾」。
當年老的父親病危時,鄭老師趕去醫院。
他把父親扶起來,老邁的父親問他:
「你還記得你哥哥嗎?我……有些記不清他的樣子了。」
小俊說:
「我記得……」
父子倆抱頭痛哭。
父親也去了。
這個曾經衣著光鮮,對外舉止得體的社會精英,逢人便說「我家家教甚好……」
可在小俊的記憶里,當小傑走後,父親也變得邋遢起來。
他的助理告訴鄭老師:
「你父親說起你哥哥,然後他哭了,我第一次看到他哭……」
「4
馬保國老師說:
「你們看視頻沒問題,但不要只看那些惡搞的視頻,不要整天只會哈哈哈,哈哈哈……」然後網友接著惡搞他,我也跟著「哈哈哈,哈哈哈」。
大家似乎在表達一些內容的時候,漸漸只能「哈哈哈」。
我看《年少日記》時,就「哈哈」不起來了。
我想起新聞里有些孩子被家長訓斥後轉身跳樓的報道,視頻我也看過:
孩子扭頭就跳,絲毫沒有猶豫。
後來有人說「現在的孩子罵兩句都罵不得……」
《年少日記》向我展示了一個孩子從天真、開心、爛漫,到拘謹、迷茫、痛苦,最後縱身一躍的全過程。
所以我想,有些事情,是不是只看到表象呢?
影片里父親對孩子的暴力不是打罵,而是那句:
「你以後怎麼樣我都不管你了,你是垃圾。」
在此之前,「你為什麼沒有別人學習好?」「我辛辛苦苦賺錢為了供你讀書,你看你讀成什麼樣」「你看別人家的孩子,你再看看你」……
這些話,不知道諸位是不是很耳熟?
電影表現小傑之死時給到一個孱弱的背影,他坐在天台上,我在他身後看著他,我不知道他在想什麼,但我好像又知道他在想什麼。
很多年後,當鄭老師和父親翻開小傑的遺物時,發現原來這個孩子真的曾愛著他們,也愛著這個世界。他喜歡看漫畫,還喜歡用漫畫里的人物激勵自己,他想拚命讀書,為的就是讓大家在看他時有些笑容。
這一切,都那麼卑微。
我記得那個孩子真的很愛他們啊……
可《年少日記》,也止於「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