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原阻擊戰,為何是抗美援朝中的「存亡之戰」? 加载评论...
資訊  2024-10-01

去年國慶檔,電影《志願軍:雄兵出擊》以恢宏大氣的歷史還原和細膩動人的情感表達,實現票房與口碑的雙豐收,接連斬獲多個獎項。其續作《志願軍:存亡之戰》於9月30日上映,奪得票房冠軍。

電影《志願軍:存亡之戰》聚焦於抗美援朝戰役中的關鍵一戰——鐵原阻擊戰,為何這場戰役會是存亡之戰呢?軍事評論員魏東旭解釋道:「鐵原阻擊戰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的一場非常重要的阻擊戰。」

在歷時13天的防禦作戰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第63軍頑強抗擊美軍4個師的輪番進攻,共斃傷美軍1.5萬餘人,勝利完成阻擊任務,粉碎了美軍快速佔領鐵原、摧毀志願軍後方基地和交通線的企圖。

《志願軍》系列作品按照時間脈絡,再現抗美援朝歷史長卷。第一部作品《志願軍:雄兵出擊》講述了抗美援朝的正義性和正當性,美軍戰機針對中朝邊境的轟炸,讓在田間耕作的老百姓深受其害;同時,外交鬥爭也面臨持續且長久的對峙。

「中國人民志願軍出國之後,打出了自身實力,讓對方看到了中國人民、中國軍隊是不可欺的。」魏東旭說。

在《志願軍:存亡之戰》中,朱一龍飾演的營教員李想立下了誓言——一步也不能退。

魏東旭:在五次戰役的時候,美軍的指揮官變成了李奇微,他對志願軍的作戰體系和作戰模式是非常了解的。彼時,美軍的作戰部隊採取了一種磁性戰術,他們主動後撤,逼志願軍不斷地發動攻擊,當我們的彈藥和補給消耗到一定程度之後,美軍馬上進行猛烈的反攻。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一旦鐵原失守,美軍的作戰部隊有可能對志願軍形成包圍。

當時,敵方組建了一支特遣隊,利用大量摩托化的步兵、裝甲兵以及炮兵組成機動性強、火力強大的地面突襲體系,在航空兵力的掩護下,快速地向前方進行進攻。

 一旦美軍的作戰部隊志願軍的防線,我們的作戰部隊可能就會面臨被追擊或者說被迂迴包圍的不利的局面,甚至它的兵鋒有可能會直抵平壤。因此,在鐵原進行阻擊作戰的第63軍就成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角色。

魏東旭:客觀來講,鐵原阻擊戰無論是兵力還是火力,志願軍都處於劣勢。我方的防禦兵力大概是兩萬多人,但是對方有四萬多人;我們的火炮數量也僅僅是對方的零頭;而且對方還有坦克、戰機等武器裝備。

1951年5月28日,美軍對志願軍第63軍189師的主要陣地進行了大量的炮火傾瀉,在一個小時之內傾瀉了四千噸的炮彈。但是敵人沒有想到,志願軍是鋼鐵之軀,他們不僅牢牢地守住了鐵原陣地,甚至努力尋找時機和戰機,針對美軍發動反衝鋒。

影片中,我們的志願軍戰士憑藉豐富的作戰經驗,利用各種巧妙的技巧取得了戰場上的主動權和主導權。比如,陳飛宇飾演的孫醒帶領著小隊打通地道,有利於我軍有效地隱蔽行蹤,躲避對方的火力和偵察,在對方的防禦薄弱點進行突破。


在和比利時營進行較量的時候,區域內是出現了大霧,志願軍使用了巧妙的稻草人戰術,通過這個哨聲在正面迷惑敵人,吸引對方的火力。戰士們則悄悄地進行穿插和繞行,在對方意想不到的方向發動襲擊。

導演陳凱歌在《志願軍:存亡之戰》的角色特輯中提到:「這一部與第一部最大的不同,就是要講戰爭中的人。」

從《志願軍:雄兵出擊》到《志願軍:存亡之戰》,陳凱歌從不同的角度讓觀眾了解到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不同的英雄角色是怎樣作戰的,其中既有高層的決策,也有一線殺敵戰士浴血的奮戰。

 在《志願軍:存亡之戰》中,張宥浩飾演的楊三弟會記錄每一名戰士的犧牲情況,包括他隸屬於哪個部隊、參與了哪些戰鬥、所犧牲的地點等等。

魏東旭:影片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是有血有肉的英雄,我們會在這個戰場上看到一個家庭,他們有人是父親,是哥哥,是妹妹······不同人的面對慘烈的戰爭,他的表現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會看到人物性格和情節結合之後所表現出來的差異性。

《志願軍:存亡之戰》把「大家」和「小家」結合到一起,面對無情的炮火,所有短暫的團聚都可能隨時被割斷,但是戰士們的目標和信仰永遠凝結在一起:用鋼鐵的意志和血肉之軀殊死拼搏,守衛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