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愛情電影「不香了」,還是520檔期效應失靈了? 加载评论...
資訊  2024-05-22


1905電影網專稿 2024年5月20日的票房最終以9222.97萬收官,尚未破億,比前一周周一的票房增漲了近4倍。但同比同是工作日的2021年「520檔」的2.33億票房,今年表現並不及預期。

在此之前,國產愛情電影逃離「520檔期」已經被頻繁提及。誠然,今年該檔期主體影片多為引進片(《今夜,就算這份愛戀從世界上消失》(下文簡稱《今夜》)《四月女友》《錯過你的那些年》),國產電影僅有《你就在我身邊》,以及曾經於2023年愚人節上映過的影片《不能錯過的只有你》

曾貼片於《第二十條》的電影《她的小梨渦》,彼時檔期寫著「5月20日」,但影片隨後遲遲沒有動作,直到上周才正式官宣定檔8月10日,衝擊另一個愛情檔期,「七夕檔」。而展望今年七夕檔,除了該片之外,另一部則是主打動畫市場的動畫電影《白蛇:浮生》。

不知從何開始,在保持觀影熱潮的同時,單日檔期已經不再被強類型的影片進行強匹配關聯,這些檔期是否逐漸消失呢?

「520」失靈了嗎?

「520」檔本就是人造網路檔期,源自網路對「520」的音譯「我愛你」,成為不少商家所營銷的「網路情人節」。「520」檔的歷史並不長。

2018年,雷佳音、佟麗婭主演的電影《超時空同居》於5月18日上映,彼時雷佳音剛憑藉《我的前半生》有了知名度,只是該片映前並未獲得太高的市場關注,外界將更多目光停留在《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上。

在好萊塢超級大片的壓制下,影片憑藉其較高的質量,以及吃到520檔的紅利,實現逆風翻盤,成為年度票房黑馬,甚至是後續電影學習的經典案例。而該片實現逆跌的關鍵點,恰是在5月20日當天,創造了1.14億的單日票房。

《超時空同居》的成功讓業內有所關注,只是後續並沒有接棒成功。

直到2021年,《我要我們在一起》的出現,從片名到宣發,以及有一定保障的內容質量,才讓「520檔」再次煥發生機。當時影片於5月20日13:14上片,各種場次話題十足,最終影片單日票房近億,超過《速度與激情9》成為單日票房冠軍。《我要我們在一起》的市場戰鬥力,到底有多強呢?

時隔1年之後,電影再次於5月20日重映,在各種不可控的市場因素之下,該片依舊拿下當日的票房冠軍,重映總票房超5000萬。大家越發意識到,契合「520」片名的愛情電影,似乎是能成為票房成功的決勝關鍵,即便只是贏得「一日冠軍」。

後續的「520檔」雖有愛情電影,但從宣發體量來看,難與《我要我們在一起》相提並論。近兩年雖有愛情電影依舊選擇該檔期,但整體表現和反饋,已經很難複製《我要我們在一起》《超時空同居》的成績。

尤其是今年的影片中,《今夜,就算這份愛戀從世界上消失》《四月女友》《錯過你的那些年》均為引進片。

《今夜》早在2022年就於日本本土上映,其話題熱度更多是依靠男演員道枝駿佑的人氣,但他在中國市場的號召力存有局限,較難引起關注。

《四月女友》雖然男主佐藤健特意來華宣傳,但是並沒有引起真正的出圈效應,反而有種演員北京一日游的錯覺。

至於《錯過你的那些年》,即便有「國民男友」許光漢的加持,片方也不斷強化他的個人品牌價值,但故事本質無法破圈,終究沒有複製許光漢過去《想見你》《你的婚禮》等片的票房奇迹。

毋庸置疑,「520檔」的觀影熱潮依舊不減。

據貓眼專業版數據,2024年5月20日(13:14)特別場總票房為123.40萬,有3萬人選擇在該場次觀影。該時段票房分別為《錯過你的那些年》(100.64萬)、《今夜》(11.79萬),以及《不能錯過的只有你》(2.31萬)。

結合「520檔」的單日票房,觀眾依舊講究觀影的儀式感。或許某種程度上,失靈的只是愛情電影,而人造檔期依舊能刺激觀眾群體的觀眾熱情。

消失的單日檔期

「520檔」的表現,或許給了不少單日檔期思考,與此相似的恰是「七夕檔」和曾經的「雙11檔」。

同「520檔」一樣,七夕檔當天藉助假期的熱度,同樣能無限拓寬市場空間,但票房成績並沒有真正和愛情電影掛鉤。僅有2020年的《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創造了奇迹,只是背後的特殊性,難以被反覆討論。

後續看似為「七夕檔」量身定製的愛情電影,《遇見你》(2022年)和《念念相忘》(2023年)均沒有引起太大的水花。只是從票房走勢來看,兩部影片第二天票房均出現斷崖式下跌,亦是也證明了這兩部影片得到了檔期紅利。

尤其這兩年,愛情電影式微被頻繁提及,國產愛情電影創作一直有同質化的問題,狂灑狗血、劇情俗套、脫離現實生活成為負面評價里的常見關鍵詞。

甚至在外界看來,愛情電影把檔期選擇「520檔」,或者「七夕檔」只是圖一時的檔期流量,沒有長久的續航能力,只是檔期「私人訂製」的產物。

這種「定製」並非首例。《失戀33天》於2011年上映后,藉助當時光棍節的話題,成功出圈。在「雙11」沒有成為「購物節」之前,它更強的屬性仍是「光棍節」。

之後,不少「定製影片」應運而生。

《光的棍》(2013年11月8日)、《拆散專家》(2014年11月7日)、《前任2》(2015年11月6日)、《脫單寶典》(2016年11月11日)等作品從片名到話題,都無限契合「光棍節」的概念。

只是隨著近年的市場表現,以及網生時代對「光棍節」概念的偏移,這個檔期的價值也日漸被弱化。只是藉助購物節的概念,依舊有不少影片藉助「雙11」進行營銷,譬如雙11上映的《揚名立萬》。

只是當時團隊並不是藉助檔期紅利,而是希望讓一部電影最精準的受眾首批進場觀影,可以儘快釋放其賣點及亮點,形成正向的馬太效應——會選擇在周四的晚上、雙十一購物節當天去電影院看這樣一部電影的,絕大多數是被這一類型吸引的剛需觀眾,這就是《揚名立萬》的第一批種子用戶,他們有更大機會釋放出好的口碑,並進一步會影響更多「路人」在周五做出觀影決策。

很顯然,這個發行邏輯是奏效的,也讓看似較冷門的日常檔期有了發力的可能,在該周的周末得到口碑和票房的進一步釋放。

這種模式對於瞄準「520檔期」,以及「七夕檔」的影片都有所借鑒。

不管是工作日還是周末,這些節日所營銷出的消費氛圍,確實能刺激觀眾的進場。這些影片更應該利用進場的機會,藉助單日檔期的可能,在吸引觀眾的同時,釋放口碑,進而影響周末,以及次周的票房可能,真正讓單日檔期刺激周末檔的無限可能,而不是讓影片停留在「單日」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