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過憤怒的海,又爛又好 加载评论...
資訊  北戴河桃罐頭廠電影修士會  2023-12-01

《涉過憤怒的海》上映了,被壓了4年終於上映。

這部由曹保平導演的電影,觀眾走進電影院前,翹首以盼,走齣電影院后,褒貶不一。

關於本片的爭議有很多,各個話題里最居高不下的就是「曹導這電影到底算不算拉了?」

要說,算!

雖然它保持了一貫的曹氏工藝水準,在視聽語言上非常牛逼,尤其是高潮將起時的天上下魚。

和最後老金被「弔死」在橋上的鏡頭,將衝擊力和深刻性拉滿。

最多屏攝鏡頭

整個劇情也夠瘋,正如它宣傳上一再強調的「18禁」,是國產片久違的爆裂。

兩個孩子畸形的愛戀,一場莫名的死亡。

兩個城市,本土的海港,狂風暴雨,是白刀子進紅刀子出。

異國的東京,沉悶壓抑,是屍體的冰冷和僵硬。

在這樣的海風中,黃渤抄著刀,從海上追到地面,從市中心殺到礁石海岸。

而後在相撞翻倒的轎車裡揪出被庇護的「兇手」,在醞釀著風暴的天空下留下一張無聲嘶吼的臉。

生猛,暴戾,僅是一楨定格畫面,就傳遞出了「灼心」感,無愧為《灼心三部曲》最後一部(《她殺》也被卡了)。

「血色饋贈」

因此必須要說,《涉海》絕對不是爛片,至少也是一部及格線上的作品,而且比大部分上映的華語電影都要好。

但咱們現在說的拉,更多指的是節奏和敘事的拉。

如果將它和過去曹導的電影相比,那算是大拉特拉。

可能有人會犟嘴說這部豆瓣7.7分的電影怎麼能算拉了呢,今天從電影本身和導演風格來盤盤這部《涉過憤怒的海》究竟拉哪兒了?

?以下內容涉及嚴重劇透,未看過電影者謹慎觀看

這部佔據近期話題中心,豆瓣熱門的電影講的故事其實並不複雜,咱們先來看看豆瓣給的簡介:

這個「為」就很靈性,很東亞,看過電影的朋友都記得老金在得知女兒失蹤的消息去日本堵李苗苗的時候還在算計自己成本,嘀咕著「我那十幾條船還給扔在海呢」。

因此,咱撕開假面,這個電影講的其實是一個虛偽的自認為愛女兒的父親因為女兒死了還死的很不體面,覺得丟了自己的臉,一門心思找最大嫌疑人李苗苗復仇,和同樣「母愛爆棚」庇護兒子的母親展開的「貓抓老鼠」戲碼,最後被女兒的真正死因重創,破防了的故事。

故事很有噱頭,內核也很深刻很犀利,不過這次曹導沒講好。

單從觀眾視角來說,《涉過憤怒的海》全片最大也最顯眼的問題就是「拖拉畸」式敘事。

首先是「拖」,在觀影過程中,觀眾多次以為電影該結束了,但沒想到還有。

第二幕高潮抓到李苗苗就該快進第三幕高潮了,又來了一段苗母撤訴,苗父發瘋,老金放人,觀眾等啊等,終於等到《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的神似畫面,「安全島」打在熒幕上,才等曹導拖完。

咋說呢,跟遛狗似的,就挺累的。

除了這種節奏的拖,還有就是影片主題重點和懸念上的拉。

一部片子看下來你不知道想要表達的是,血親復仇的正義性探討、人性的陰暗、缺愛小孩的叛逆、青少年犯罪、男權的壓迫還是家庭中父愛和母愛的缺失亦或者家庭中的假面。

想講的太多了,每點都要cue到,直到最後的落點落在安全島上。

觀眾「なるほど」搜得素耐,差點沒能過海。

而本片開始也是最大的懸疑,莫過於老金的女兒是怎麼死的。

但我們親眼見證著,懸疑從「女兒是怎麼死的」演變為「究竟是誰殺了女兒」到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講「李苗苗在哪」和「李苗苗死了沒」。

這種用另一個懸念來講述主懸念的手法本不稀奇,講得好你就是影視佳作,能最大限度挑逗觀眾感官,給予致命一擊,像《看不見的客人》《非常嫌疑犯》和《穆赫蘭道》都是很經典的案例。

但這種手法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以次代主,最後拉不回來了。

觀眾沒有恍然大悟,為導演精湛的講故事技巧拍案叫絕,而是「原來你還知道你要講啥啊」的無力。

閆妮戲份不多但表現亮眼

而本片被說的最多的部分「憤怒」,恰恰也是它最畸形的一點——情緒的片面與態度的傲慢。

由於全片的情緒基調是憤怒,加上全片的主次角團隊沒有一個正常人的設定,讓這部片子的人物缺乏了主次感和典型性。

兩個成年人憤怒的像一對顛公顛婆,上演顛峰對決。

兩個小孩是缺愛破碎極端女M和反社會邊緣型人格障礙男S的卧龍鳳雛。

問題最大的就是兩個成年人,咱們承認黃渤周迅演技好,尤其是黃渤,兩個多小時的戲愣是撐住了,但曹導顯然沒用好這倆好演員。

黃渤的好是啥——全面,尤其擅長演底層角色,表現情緒的橫向跨度。

周迅的好是啥——層次,通過微表情、微動作和台詞處理情緒的縱深跨度,從而讓爆發更有張力,達到「一切爆發都有片刻的寧靜,一切死亡都有冗長的回聲」的效果。

可是在這部電影里,兩個人的憤怒是單一的。

黃渤的怒,是女兒失蹤了憤怒,死的難看憤怒,抓不到人憤怒,抓到人結果謎底揭曉了開始哭,勉強算兩層。

周迅的怒,是兒子被人追殺怒,兒子被親父憎恨怒,兒子可能死了怒,然後就下。場。了。。。

兩個好演員,形象單薄加使用方式歪了,造成人物弧光的斷裂和用力過猛,也讓《涉海》又名《瘋狂的MAX4:狂暴之路》。

更重要的是,情緒的單一導致了片中本要突出的核心人物以及核心矛盾問題的減弱。

那個最核心的部分也是這個電影一直抻著勁兒想表達的,就是一個看似愛女兒實則不愛的父親,以及由缺愛家庭所成長出來的孩子又是怎樣延續自己的人生軌跡的。

針對這一核心問題,曹導試圖用兩個孩子來給出答案,一個就是出場就死亡的女主,另一個則是具有反社會人格的男主。

可是,這兩個孩子是否又是成人視角中對「問題小孩」的刻板印象呢?

缺愛,就要找男人做愛,要扔鞋子證明愛,要自殘要為了男友獻出身體。邊緣,就要給流浪漢下毒,拔奶奶氧氣管,折騰妹妹施暴女友。

他們要喝酒要蹦迪要亂交要壞,這才是一個原生家庭有問題的孩子應有的生活方式,這種傲慢的視角,只會讓本就破碎的小孩更加破碎。

當然曹導的鏡頭還對向了一些亞文化群體,這更凸顯了電影的傲慢。

豆瓣熱評說這電影得罪了二次元,可不是嘛,把coser拍成了牛頭馬面,尋釁滋事的壞種,就跟拍同性戀電影都是娘娘腔一樣,彷彿還停留在封建時代。

也是因為電影想要表達的太多,將一切問題的原因都停留在了表層,並且以最刻板的形式發生,這就造成了一種敘事的輕浮和成年人凝視的不屑感。

某種程度來說這電影的核心是好的,它引著觀眾去看這個社會的陣痛,家庭的創傷以及被犧牲掉的孩子,但它又是卑鄙的。

因為這部電影並未真的深入到問題的核心,某種程度來說它只是在消費這一群體。

到這也就要說到曹導本身了,

這種問題,其實過去在曹導身上是不會的發生的。

說到曹保平,不得不提的就是他的《光榮的憤怒》、《烈日灼心》、《狗十三》和《李米的猜想》。

曹導最擅長的,那就是拍出小人物在並不複雜的故事中掙扎扭曲,他很擅長去呈現人和人關係的細膩度,以及人物本身情緒的立體性和層次性。

所有他鏡頭下的人永遠都是鮮活的,讓人覺得真實的。

同樣是缺愛家庭為背景的故事,《狗十三》的細膩度和代入感和《涉過憤怒的海》就完全不同。

《狗十三》的故事簡化來說就是一個女孩丟失了狗之後的故事。

當狗走丟后,女孩經歷了被父親用買來的假狗敷衍,女孩不認這隻假狗,但家裡所有的大人都說這就是原來那條狗。

作為家庭中最沒有話語權的孩子能拒絕嗎?當然是不能。

光這一件事,就已經將成年人對孩子的傷害和敷衍訴諸的明明白白。

讓熒幕前的觀眾嗅到那種熟悉的,欲蓋彌彰的東亞家長傷口撒鹽時刻。

《涉過憤怒的海》同樣將矛頭指向了成年人,也有相似的「不愛」側寫。

比如老金給別人看自己女兒的性侵視頻,以及口口聲聲說居然有人敢弄他老金的女兒。

確實,老金的不愛非常明顯,甚至影片每隔半小時就會出現一個角色巴不得拿喇叭沖觀眾喊「老金不愛他女兒」。

這種刻意感,不單是讓觀眾的代入感驟減,和《狗十三》那種敷衍的愛相比,更少了衝擊力和傷害性。

要知道,哪怕是孩子,也是懂得不會向明確不愛的成年人索取愛,他們會在家庭里被傷害也是源於會在不確定的父母之愛里尋找愛。

這種不確定的愛,讓主人公在情緒的兩級間來回搖擺,帶來的不單是整個人物蛻變的邏輯合理性,也能更好的激發觀眾情緒上的共鳴和起伏。

《狗十三》最後,女孩甚至慶幸原來走丟的狗不認識她了

如果說《狗十三》凸顯了曹導對同類近似題材觀察的細膩度和深度。

他的另一部《烈日灼心》其實是能很好地展現一個罪犯的複雜性。

《烈日灼心》里有一場和《涉過憤怒的海》非常近似的高樓追逐戲,但前者則充分彰顯了人物的複雜性。

鄧超飾演的逃犯,因為強姦殺人7年裡不斷去做好事贖罪,與此同時他還和他的領導段奕宏上演著一出貓鼠遊戲。

一個想好好過日子給女兒湊錢治病的逃犯,一個是時刻尋找證據的領導,二者不單是上下級的關係,還是默契的搭檔。

在那場高樓追兇戲里,差點刷下樓的老段被鄧超一把拉住,最後時刻老段那句「放手吧,你們三個去自首」。

一場戲刻畫出了鄧超的掙扎、隱忍和放棄,也將一個逃犯的複雜性和影片想要探討的問題推到了最頂端:一個罪犯就一定是百分百的壞人嗎?

同樣的追逐戲放在了《涉過憤怒的海》里,就成了單純對「大場面」的渲染。

沒有反轉只有追逐,兩人的房頂追逐戲之後,曹導再借著差點滑落的老金凸顯了李苗苗的惡。

片子到了這,觀眾對李苗苗的疑惑遠大於憤怒,首先不知道他為什麼會是這種無惡不作的小孩,其次不知道他和黃渤為什麼永遠在追逐。

更沒鬧明白,為什麼每次老金追李苗苗,追著追著就去了他家。

而李苗苗在這個片子里所有的惡,彷彿都是為了惡而惡。

像個臉譜化的作惡工具人,最大的用處就是犯渾然後被老金追,從而達到推進劇情的作用。

而這部電影里幾乎每個角色都有這種過於單薄化和片面化的問題。

這是曹導是不會用演員的原因嗎,很顯然不是的,曹導過去還有個「影帝製造機」的稱號。

他的那部《李米的猜想》貢獻了周迅最具爆發力的演技之一。

她不是從頭就開始崩潰和發瘋的,她有一個過程。

李米一次次倔強地尋找失蹤的男友,那種希望和失望之間的極大落差,讓熒幕前的觀眾產生虐心的疼痛感。

當初這部片子在宣傳上很微弱,又是小人物且不是主流價值觀里被注意到的群體,最後卻在情緒上感染了很多人。

這樣一個能讓觀眾在電影里找到情感認同的曹導,彷彿和拍出《涉過憤怒的海》的曹導不是一個人。

至於《涉過憤怒的海》里周迅是什麼演技,只能說那是一種單一的且毫無邏輯的憤怒。

可能有人會說,這些曹導的代表作在上映之初不也被人詬病一些突如其來的破案點,還有一些過於外放的情緒點嗎?

確實,這兩點算是曹導身上洗不掉的標籤,可過去是瑕不掩瑜。

這些「缺點」都無法掩蓋他電影本身的優點,他能拍出邊緣群體的掙扎,更能看到看到人性的幽暗和複雜。

如今卻剛好相反,在《涉過憤怒的海》里過往的優點都是缺失的。

不是缺失了鏡頭和視角而是缺失了深挖和真正關懷的那種本能。

撇去這些,光看《涉過憤怒的海》目前的票房成績,在上映首日打破了國慶檔以來單片最佳日票房記錄,截至11月17日晚票房突破兩億。

豆瓣上給出的評分怎麼看也不算太差。

有人評價說這是一部又爛又好的片子。

「雖然表象形式離譜,人物設定也離譜,但故事內核是好的。」

這種評價像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買賬,也像是一種對院線電影市場的妥協。

這兩年我們對於院線電影都有一種共同的默契是,好像差不多能看就挺不錯的了。

如果說過去,我們一直把好導演當成一種觀影背書,但這兩年我們會發現這種背書也在失效。

在這一現象背後,我們不得不面對,也始終都想不明白的那個問題,其實是:

為啥現在,名導都拍不出好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