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龍門客棧》之後,戲曲+電影還有多少可能? 加载评论...
資訊  2024-09-05

近年來,隨著國風潮流的崛起,傳統戲曲文化再次進入大眾視野。然而,如何在現代文化的語境中讓古老的戲曲煥發新生,成為創作者們面臨的巨大挑戰。在這個背景下,越劇《新龍門客棧》以舞台紀錄電影的形式呈現,這一選擇引發了業內和觀眾的廣泛討論。

從舞台到銀幕:傳統與現代的碰撞

戲曲電影並非新鮮事物,早在上世紀初,戲曲便開始進入電影的世界,成為中國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戲曲電影逐漸淡出主流觀眾的視野。而舞台紀錄電影《新龍門客棧》以紀錄片的方式將舞台劇搬上大銀幕,這種嘗試是傳統戲曲與現代電影語言的一次深度融合。

高小健老師在採訪中指出,這次《新龍門客棧》的改編是一個「有趣的輪迴」。

從最早胡金銓導演的《龍門客棧》借鑒京劇表演元素,再到如今的越劇版《新龍門客棧》,戲曲與電影的融合展現了兩者之間複雜而又深厚的聯繫。

《新龍門客棧》實際上也是一種小劇場戲劇。《新龍門客棧》的舞台裝置就是大漠之中的一個小客棧,通過幕布前演員的真人表演和幕布后燈光投射的剪影互相呼應。表演也是採用了接近生活,同時又接近一種喜劇化的設計,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戲曲表演的味道,更增加了跟觀眾的這種審美方面的呼應。這也帶動了大家對戲曲的關注,特別是青年觀眾能夠通過這種方式來更加接近戲曲。

影片還保留了越劇舞台的獨有特點,由女演員來扮演男角色。很多越劇舞台上都活躍著這個女小生的這樣一種現象,這次陳麗君的扮相也是非常帥氣,再一次贏得了一眾觀眾的追捧。

戲曲電影的觀影體驗:現場感的缺失與重塑

然而,戲曲電影在電影銀幕上的呈現效果,仍然存在著不少爭議。戲曲本質上是一種現場藝術,觀眾與演員之間的互動,特別是戲曲音樂的現場演奏、演員的表演張力,都是在劇場內通過即興反饋來實現的。這種獨特的現場感,在電影院的銀幕上很難完全再現。

高小健老師談到,觀眾在劇場中與演員之間的互動體驗,是影院無法替代的。影院的觀影方式註定了觀眾只能被動地接受銀幕上的影像,而無法與演員產生直接的互動。這種互動的缺失,使得戲曲電影在表現力上打了折扣,觀眾的觀影體驗自然也不如預期。這也正是一些觀眾對《新龍門客棧》的紀錄片形式不買賬的原因之一。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近年來不少導演開始嘗試通過技術手段來彌補戲曲電影的不足。滕俊傑導演的3D全景聲戲曲電影,如《霸王別姬》《捉放曹》等作品,便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這些電影脫離了傳統戲曲舞台的單一視角,通過全景聲和8K技術等現代電影技術,極大地增強了觀眾的沉浸感,試圖在銀幕上重現戲曲的現場感。

戲曲電影的市場定位:從小眾走向大眾

隨著文化多元化的發展,戲曲電影在市場上的定位也發生了變化。過去,戲曲電影更多是為戲曲愛好者量身定製的,觀眾群體相對固定。然而,隨著國風潮流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年輕觀眾開始關注傳統文化,這為戲曲電影走向更廣泛的市場提供了契機。

戲曲電影《白蛇傳·情》便是一個成功的例子。這部影片不僅保留了傳統戲曲的藝術精髓,還運用了現代視效技術,打造了白蛇與法海之間的壯麗鬥法場景,視覺效果堪比商業大片。

通過這種結合傳統與現代的創作方式,《白蛇傳·情》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輕觀眾,在戲曲電影中開創了一片新的天地。

高小健老師也提到,時代的發展帶來了觀眾娛樂和審美需求的變化。過去的戲曲電影更多關注劇情、人物和藝術表現,而如今,電影創作者還需要兼顧市場化的要求。這種變化促使戲曲電影在保持藝術性的同時,也要考慮如何通過創新手段吸引更多觀眾,從而實現文化傳承與市場成功的雙贏。

戲曲電影的未來:傳統與現代的和諧共生

高小健老師指出,電影創作者在創作時,需要思考如何與當代文化接軌,重新解讀和闡釋傳統文化。這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對其進行時代化改造,使之能夠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生命力。正如他所說:「關鍵還是在你的創作思路有沒有跟當代文化有效地接軌。」

此外,電影技術的不斷進步,也為戲曲電影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從《霸王別姬》到《敦煌女兒》,越來越多的戲曲電影通過運用現代電影語言,成功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結合。這種嘗試不僅豐富了戲曲電影的表現形式,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隨著國風潮流的興起,戲曲電影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然而,如何在保持傳統藝術魅力的同時,吸引更多觀眾,仍然是電影創作者們需要面對的挑戰。從越劇《新龍門客棧》的紀錄片嘗試,到《白蛇傳·情》的商業化運作,戲曲電影正在探索一條融合傳統與現代的道路。

在這個過程中,電影作為一種文化載體,不僅承擔著傳承傳統文化的使命,也在不斷推動著其創新發展。正如高小健老師所期待的那樣,希望戲曲電影能在未來的創作中,實現1+1大於2的效果,讓傳統文化在大銀幕上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