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雀在後!》:一場以愛之名的家庭悲劇! 加载评论...
資訊  2024-04-11

由徐偉、何文超聯合執導,馮紹峰、陶虹、黃覺領銜主演的電影《黃雀在後!》已於4月3日全國上映。「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片中陶虹、黃覺飾演的夫妻為了給兒子光明未來,不惜替孩子墜入黑暗,負重前行。

影片被稱作「2024年首部未成年犯罪影片」,不少觀眾映后表示影片「以愛之名」,卻何其沉重,是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懸疑電影。《今日影評》特邀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副教授謝麗麗,探尋懸案背後隱藏的那隻「黃雀」究竟為何沉重且發人深省? 

以愛之名的家庭悲劇

電影《黃雀在後!》講述了一個多重反轉的「完美犯罪」案件,卻牽扯出了一樁「以愛為名」的沉痛家庭故事。

小鎮上的鋼琴天才少年鄭曉童(陳禹同 飾)原本該擁有一片光明的未來,但雨夜中的一場意外肇事打破了這一切的美好幻想。

為了不影響孩子的前途,面對唯一目擊者關秀英(黃夢瑩 飾)的敲詐勒索,鄭曉童的父母鄭衛(黃覺 飾)和肖亞珍(陶虹 飾)選擇了殺人滅口,走上了不歸路。這「以愛之名」的善後終究釀成悲劇,它不僅讓天才少年曉童的鋼琴夢碎,也直接斷送了全家的幸福生活,令人為之扼腕嘆息。

「黃雀」背後的深層含義?

電影片名《黃雀在後!》不僅道出了這是一樁重重反轉的懸案,也表達出了片名中的「黃雀」有著不同層次的含義。

首先是懸案的真相,是鄭曉童這位少年;第二層是情感內核,父母對於孩子扭曲的愛;第三層則是犯罪心理層面,在鄭曉童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

鄭曉童本是一個生活幸福的孩子,有健全的家庭、愛他的父母、美好的夢想以及光明的未來,但是借下高利貸的父親在雨夜中被侮辱和暴打的一幕,讓他帶來了嚴重的心理落差,在這樣的刺激下,他選擇了反擊。

然而,鄭曉童過失殺人之後,父母卻對他說「什麼都不用管了,什麼都不要想,忘了這件事情」,對於這件事情父母是包辦的態度,孩子殺了人,不讓孩子承擔相應的後果。

我們表面上看到的是愛,但是實際上這是扭曲的愛和不負責任的愛,也給孩子一個不好的榜樣,孩子以後的生活當中會認為如果犯了錯,也會有我的父母幫我處理。父母可以給孩子無私的愛,而這樣的愛是需要有智慧的。

可做避風港,不當墊腳石

除了《黃雀在後!》,近幾年國產大銀幕上也出現了不少關於青少年犯罪題材的電影,這些影片的出現呼籲我們要重視家庭教育,愛是需要有原則的,孩子的成長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是緊密相關的。

對此,謝麗麗教授通過專業背景和影視作品,為我們分享了家庭教養孩子的四種方式。

第一種是寵溺型家庭,也是現在社會中比較多家庭教養模式,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的人格永遠是自我為中心,為所欲為,對這個社會的規則不屑於遵守;第二種是忽視型家庭,它跟溺愛型家庭正好相反,孩子做什麼家長都不管不問,從而導致孩子內心缺乏愛,長大以後沒有安全感,難以找到自我;第三種是專制型家庭,或者說暴力型的家庭,這種家庭的出現,要麼會讓孩子變成討好型人格,要麼變得更加暴力,以暴制暴地去傷害別人。

這三種家庭教養模式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都有所偏頗,我們在生活中看到很多的社會新聞,究其深層原因,背後都有這三種原生家庭的影響。

電影《涉過憤怒的海》和《誤殺》中就是典型的溺愛型家庭,兒子從小到大犯下的所有的錯,無論大小,都是媽媽在幫忙善後,完全沒給孩子心理和人格上的教育,沒有讓孩子去承擔相應的責任,因此長大后就一錯再錯,最終犯下不可挽回的過錯。

最好的一種家庭模式是民主型的家庭,「權威型」的父母,有什麼事情父母與孩子之間可以平等地討論,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的人格是最完整的。

家庭給予孩子什麼樣的愛,孩子就會對社會反饋出什麼樣的愛,所以孩子不僅是家庭的財富,更是社會的財富,希望未來有越來越多的和諧家庭,創造出一個美好的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