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那艘沉入海底的里斯本丸號 被中國電影人找到了 加载评论...
資訊  2024-09-09

「當一艘船沉入海底,當一個人成了謎……」,這是韓寒導演《後會無期》同名主題曲的歌詞,而這「一艘船」指的就是沉入海底的里斯本丸號貨輪。

1942年10月,1834位英國戰被關進日軍武裝運輸船「里斯本丸」號船艙,從中國香港前往日本。由於日軍違反《日內瓦公約》,未在船上懸挂任何運送戰俘的旗幟或標誌,「里斯本丸」號在海上平穩行駛三天後,在中國舟山東極島海域被美軍潛艇發射的魚雷擊中。

沉船之痛,讓828名異國亡魂葬身海底,這艘沉沒的貨船和那些破碎的家庭為何無人問津?危難之際,255名中國漁民冒死救下384名奄奄一息的盟軍戰俘,這段無國界營救又為何鮮有人知?

82載沉寂之後,中國電影人方勵一鼓作氣,歷時八年挖掘里斯本丸號沉沒真相,並用紀錄電影的形式呈現出來。為什麼是一個中國人,現年七十歲的方勵來做這件事?他又「打撈」到了什麼?

本期《今日影評》特邀方勵做客節目,讓我們跟隨他的創作之路,一起探尋里斯本丸沉沒的真相。

里斯本丸這艘船背後的故事

2013年,電影《後會無期》籌拍,製作人方勵和導演韓寒來到東極島。從當地居民口中,他們聽到了里斯本丸的故事,大受震撼,覺得這件事該讓更多人知道。方勵決定找到這艘船。

方勵表示「一開始純粹是因為好奇心,為什麼這麼多年沒有人找到船。因為自己曾經是干海洋科技、地球物理勘探的,所以就本能地就想去找這個船」。

可當找到這個船去驗證沉船殘骸的時候才聽說,80多年過去,當年參與救援的中國漁民大多都去世了,只有一位當年救人的漁民老人林阿根還健在,但是已經94歲了,隨時都有可能離開這個世界。

所以一開始並不是想去拍一個電影,只是為了搶救這段歷史,而電影是可視的影像、口述的歷史、親歷者的歷史,是推翻不了的,就是這段歷史的人證和物證。

《泰坦尼克號》這一部電影讓全球知道了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但是里斯本丸上的乘客有2600人,超過泰坦尼克號,如果當年中國漁民沒有去救援,里斯本丸上的遇難人數完全可能超過泰坦尼克,但即便是漁民救了這麼多人,仍然有800多個異國亡魂被永遠地埋葬在了海底,可是這次的沉船事件全世界卻鮮有人知。

所以方勵決定把這個故事拍攝成一部面向全球觀眾的紀錄片,大銀幕的光影、聲效可以讓觀眾更有沉浸式觀影感受,情感的濃度會更濃,因此這個電影裡面80%是講人的故事,是情感,是命運。

為了真實還原那段歷史,方勵先後6次前往英國,尋找當年英軍戰俘的後人。第一次去英國的時候幾天下來就受不了了,全是讓人心碎的故事,都是等待了70多年的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爸爸去哪了。

電影中,走進雪莉·班布里奇的家,這個老人的客廳桌子上,擺了兩張照片,一張是她兩歲多時候戴著蝴蝶結、抱著洋娃娃的照片,另一張是她爸爸的照片,可今天這個老人80多歲了,還抱著這個洋娃娃等待自己的爸爸回家。

這些從孩子階段到等到現在的人,就是讓方勵拍攝的最大動力,這麼多家庭被迫經歷了的悲歡離合、天各一方,也就是紀錄電影《里斯本丸沉沒》要揭開的真相。

銘記歷史,展望未來

有觀眾評價說「雖然這是一個中國人拍攝的紀錄電影,但是在呈現上卻非常多元化、有國際視角」,因為在整個裡斯本丸沉船事件里涉及多個國家,一個日本的大型的武裝運輸船,上面運了1800多戰俘,大量是英國人,擊中他們的是美國人,進場搶救的是中國漁民,一個事件四個國籍,四方我們都希望聽到他們的講述。

更重要的是希望聽到,在這個和平時期,今天的日本人、美國人、英國人和中國人怎麼看待這個事情,這才是這部電影的現實意義。

此外,方勵還表示「電影是留白的藝術,任何事點到為止,舉重若輕,如果說這些盟軍戰俘的苦難沒有詳盡呈現出來,我們中國人民進場的意義就大打折扣」。

電影的敘事並沒有刻意地編排,都是順著歷史發生的時間點展現的,從英國人的視角,中國漁民出現的時候就如同天使來拯救他們,這樣的敘事更感性,它更符合邏輯,先把一個人的絕望和苦難講透,所以他獲救的那一份感恩才會更強烈。

電影選擇了上映,必然也會面對一個困難的「打撈」過程,對此導演表示沒有指望過票房,這個電影是送給歷史的,電影給的最大的機會,就是它既是你的表達的「墓志銘」,它又是你一段一段的生命「紀念碑」。

電影它「沉沒」不了,里斯本丸號的故事正喚起更多人的注意。中國漁民的善良,與日本法西斯的兇殘形成強烈對比,世界人民在反法西斯戰火中締結的真摯情誼,正在世代傳承下去。